如果放在 1999 年,「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應該是年度鉅片。米路吉遜(Mel Gibson) 在 1996 年憑「驚世未了緣(Braveheart)」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1999 年,他演出「起尾注(Payback)」,辛潘(Sean Penn)還未當上影帝,正憑「甜蜜與卑微(Sweet and Lowdown)」第二次提名。兩位如日方中的巨星首度合作的話,怎會不被注目?
為何強調 1999 年?因為米路吉遜在當年購下原著小說的改編版權。事隔 20 年,電影終於面世,辛潘已憑「懸河殺機(Mystic River)」和「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兩奪奧斯卡,但不似其他影帝賺錢至上,辛潘甚少接演商業大片,近年電影產量奇少。米路吉遜的轉變更大,由執導「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成為票房奇蹟,到中間好幾年試過連戲都接不到,千辛萬苦總算靠幾年前執導「鋼鋸嶺(Hacksaw Ridge)」反一反彈。這一齣「牛津解密」,雖然沒有掛導演名,但肯定是重心人物。加上又跟電影公司因製作成本問題,產生爭端打起官司,電影難免在聲勢上受到點影響。
看完「牛津解密」,你會很明白為何米路吉遜對故事情有獨鍾念念不忘。一位出身寒微的學者,接下編輯牛津字典的浩大工程,要求民間幫忙。其中一位貢獻良多的,是因謀殺而被判入精神病院的瘋子。像一個療程,借幫手編輯字典而減少胡思亂想。當打份工的正常人,會馬虎會得過且過;會氣餒會半途而廢,只有瘋子,才會執迷得精益求精,跟一做要做到天荒地老也未能停下的字典編輯工作是絕配。為了牛津字典而犧牲家庭的教授,根本也是瘋子,兩個瘋子惺惺相惜,成就出一本劃時代的鉅作,也成就出這一段傳奇。
瘋子?咪就係米路吉遜囉!反猶太人,恐同言論,搞到由天之驕子一夜之間變成過街老鼠;也許因為擁有瘋子基因,才會拍完以聖經為藍本的「受難曲」,惹起一片爭議後,再冒險拍一齣以瑪雅文明作題材,全程採用馬雅語作對白的「亞波卡獵逃(Apocalypto)」,不怕惹上種族歧視的指責。在「牛津解密」的兩個角色身上,米路吉遜應該找到共鳴。很多目標,例如完成輯錄 60 幾萬個英文生字的來龍去脈,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想完成,只可以心懷一份近乎執迷的信念。拍成一齣看似沒有甚麼市場價值的電影,如是;在極權統治在無情槍火中爭取應有的權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