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在使用 Instagram 限時動態(Stories)時,可能會覺得自己既是螳螂捕蟬中的蟬,也是黃雀 —— 自己發佈帖文,而又可以知道誰曾看自己的帖文。 Instagram 這項功能開始引發特殊的社交形態:一眾用戶可以知道前度、曖昧者、以前的朋友、不相識的人及父母等,有否看他們的帖子,然後在帖子中作出回應,玩著「諜對諜」的遊戲。
Instagram 於 2016 年首次推出限時動態功能,到現在每天有超過 5 億用戶使用,藉此發表編輯過的圖片、影片以及文字,相關帖子僅出現 24 小時就會被刪除。用戶可點撃應用程式置頂的圓形圖示,來查看他人的限時動態,而發佈的人則可看到哪些用戶曾看他們的帖子。聽起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功能,但這已在 Instagram 用戶之間編織出糾結的人際網絡。
此功能令年輕人開始好奇,為何一些不相識,或者不相熟的人,例如前度、新男友的前女友會觀看自己的 Instagram 限時動態。進取者更會在帖文中反擊,但同時又滿足於看著他人窺探自己生活。有些人則會因此獲得快樂,例如知道曖昧對象正在看自己的帖子而沾沾自喜。限時動態的特點,變相令用戶了解其真實社交狀態。
根據研究機構 Media Psychology Research Center 主任 Pamela Rutledge 的說法,用戶想要知道誰人在查看自己動態的原因,是想了解自己在社交世界中的位置。Rutledge 說:「我們關心誰回應,因為我們對誰的回應有著不同的權衡。通過知道有人在看你,以了解他人,我們會增強情感參與度。」
另一個原因是,當人們從帖子獲得反饋時,可以獲得多巴胺 —— 亦即是快樂及興奮的來源。專門研究社交媒體行為及預防欺凌的教育家 Carrie Goldman 指:「青少年發表他們的限時動態,動機就是當看到人們關注自己時,大腦所給予的多巴胺回報。」專家認為,知道誰在觀察自己,讓青少年及年輕人了解他們在社會中的位置。對有些用戶而言,知道誰會不顧一切地查看他們的內容,確實能滿足到個人「八卦」心理。
在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受訪者中,24 歲的 Sophie Evans 曾因為八卦,而去看她沒有追蹤的人的限時動態。最近數星期,她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中發佈自己與伴侶的照片,不僅僅是為與朋友分享,更是一個小型的社交實驗。她注意到一位同事的前女友一直在看她的限時動態,由於前女友沒有追蹤 Evans,推斷是透過搜索,找到 Evans 的賬戶,但對她的帖子似乎不感興趣。Evans 認為,如果對方有興趣的話,整件事會變得更像一場遊戲,她會想知道那個人接下來想看到甚麼,而提供相應帖文。
然而,社工 Imani Gayden 則對自已發佈的動態內容非常謹慎,因一些家庭成員可以看到她的帖子。她說:「我想分享我正在做的事情,但要確保能好好地代表自己。」Gayden 亦盡量不去看他人的限時動態,因為那會讓別人知道她一直瀏覽他們的頁面。
不過,Instagram 最近推出了一項功能,允許用戶只與親密朋友分享他們的限時動態,但這似乎會令一些用戶失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