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加英國脫歐,德國繁榮已盡?

A+A-
美中貿易戰和英國脫歐兩大危機勢必影響德國出口,但國內不少中、小企對前景依然樂觀。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德國來說,成千上百的企業恐怕都得準備好要勒緊褲頭,因為東西方兩大政治風暴:美中貿易戰與英國脫歐所帶來的颱風尾效應,恐怕比所有人想像的都更大

今年 1 月底,德國政府下調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從稍早的 1.8% 降至 1%,較早前更再次下調至 0.5%。這不僅意味著德國恐將創下 2013 年來經濟成長最疲軟紀錄,還會為這個出口佔 GDP 總值一半的歐洲出口冠軍帶來許多棘手問題。

從經濟數據來看,去年德國經濟成長率 1.4%,比前一年的 2.2% 縮水近 4 成;12 月,工業產出連續第 4 個月下滑,零售額減速更創下 11 年來最快紀錄。歐洲最大黃金零售商 Degussa Goldhandel 首席經濟學家 Thorsten Polleit 斷言:「繁榮已盡。眼見要重返枯象。」

德國財政部長 Olaf Scholz 解釋:「德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繫比任何國家深刻。我們的繁榮、就業和社會基礎設施取決於向全球賣產品的能力。」高出口佔比也讓它特別容易受到外部變化衝擊,好比去年下半年起愈演愈烈的美中對峙,對德國影響就大於法國。

英國脫歐尤其令德國人擔心。萊布尼茲經濟研究中心(Leibniz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員預測,「無協議脫歐」恐將打破超過 10 萬個德國飯碗,光是德國汽車產業就有 15,000 個職位依賴出口英國為生。

加上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也正走下坡,未來汽車業壓力恐怕有增無減。去年總銷量減 2.8%,是 1990 年代以來第一次萎縮;去年 7 月北京還將美國製造的汽車關稅從 15% 提高到 40%,更打擊在美國設廠生產的高價位品牌 BMW 和平治母公司丹拿(Daimler)。

但困境可能更加惡化,一旦美國總統杜林普開徵歐洲汽車進口稅,德國智庫 Ifo Institute 預測,德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長期內可能減半。外貿專家 Gabriel Felbermayr 推測:「關稅將使德國汽車出口總額減少 7.7%,即約 184 億歐元。」

不過,德國的國內市場卻反其道而行,許多產業的基礎依然強勁:就業仍撐在高位、家庭支出處於健康水位、工資和退休金成長幅度一貫高於通貨膨脹,而且借貸成本依舊低廉。內部需求看起來相當旺盛。

樂觀派宣稱,去年年底經濟下跌應屬暫時性,如今已漸漸緩解。其中之一是去年 9 月推出的全新排放標準,提高汽車業的出貨門檻,迫使製造商必須削減產量。其二是去年萊茵河水位異常低下,打亂化學產品的運送。這類說法成了高層公開發言時語帶樂觀的依據。

這個「外冷內熱」的現象,解釋了為何許多企業尚未真正感受到經濟放緩的衝擊。中小型企業是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最近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這類企業中 65%「完全滿意」當前的業務現況,不僅比去年高出 4 個百分點,而且還是 2004 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高點。

油壓零件與系統商 HAWE Hydraulik 就是這一類正面情緒的代表。去年,這間家族企業的營業額逾 3.6 億歐元,締造新猷。行政總裁 Karl Haeusgen 表示,機械製造業的市況「介於良好與大好之間」。

不過他也承認,倘若美中貿易衝突加劇,「肯定會壓抑全球經濟成長」。縱使全球能驚險閃避貿易戰,今年 HAWE 營業額最高僅增長 5%,遠遜於去年 17% 的佳績。

政府畢竟不是中小企業,沒有樂觀的本錢。對德國來說,如何未雨綢繆,迎接即將到來的經濟寒冬,將會是今年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