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假期即將來臨,「早有準備」的打工仔,更可享受 10 日的假期。放下工作只是叉電的第一步,理想的度假計劃才是最重要。在規劃行程時,不妨參考經濟學概念「極樂點(bliss point)」。
極樂點在食品行業中,指的是食品脂肪、鹽及糖的比例達到完美,使消費者難以抗拒眼前美食。在其他方面,極樂點是另一回事,指人們達到最滿意的消費水平,此後則過猶不及。假期長短、活動行程安排,均影響一個人能否在假日期間,達到或盡量延遲極樂點的出現。那麼,極樂點在度假中又如何運作?
腦內分泌物多巴胺,能令人產生感覺良好的狀態。丹麥奧胡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 Peter Vuust 認為,探索全新地方,挑戰我們去適應新環境、文化及恆常生活,可刺激多巴胺水平上升。但若享受過種種新奇玩意,接近尾聲,卻容易覺得一切過於豐富,意味著已超出極樂點。「預期歡樂的體驗,會增加多巴胺水平。假如體驗單調,你很快就會厭倦一切。如果體驗多元且具挑戰性,則可維持你的興趣,推遲極樂點。」
不過,對於旅行與極樂點的研究,目前仍未完全成熟。荷蘭布雷達大學研究員 Jeroen Nawijn,研究了 481 名荷蘭遊客的情緒。當中大多數人的度假日數在 17 日或以下,並無發現他們在期間到達極樂點的證據。雖然未有就悠長假期的旅客情緒進行研究,但 Nawijn 表示:「我不認為人們在相對較短的假期中,能達到極樂點,但肯定會發生在長途旅客身上。」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假期中,3 分 1 至近半的幸福感來自新奇或刺激的體驗,即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感覺。而在長途旅行中,我們有更多時間習慣周遭帶來的刺激,尤其如果住在同一地方並持續做類似的活動,情況就如人們不斷重複聽同一首歌時,總會感到無聊。要扭轉乏味其實十分簡單,Nawijn 指,只要我們在數週行程中能選擇不同活動,就可以持續享受假期。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Leaf Van Boven 認為,如果不同的活動能令不同的人開心,那極樂點或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進行活動所需的精神及體力消耗。有的活動對大多數人而言均很十分疲累,如徒步山地旅行;參加派對消耗的精神及體力亦如是。Van Boven 稱:「幸福點可能在低於人們心力消耗預期的情況下出現。」
然而,荷蘭蒂爾堡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 Ad Vingerhoets 指出,個體間的差異很大:有些人可能會對不斷消耗氣力的假期感到滿足,在海灘放鬆休息卻是沉悶之事,反之亦然。目前雖然未有研究作確認,但 Vingerhoets 估計:「揀選適合個人的活動,減少興致索然的行程,可能會將極樂點推遲。」
因為人們會潛意識地通過不同的旅行計劃,包括日期、活動,與誰同行等,滿足個人願望。布雷達大學另一位研究員 Ondrej Mitas 指:「這就是為何集合眾人願望的家庭、團體旅行,可能使幸福點更早降臨的原因。在團體裡,我們不能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