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是枝裕和電影「誰知赤子心」、「小偷家族」劇透。)
是枝裕和金棕櫚得獎電影「小偷家族」在香港,甚至在整個東亞地區都大收旺場。不少影評人藉此電影回顧是枝裕和整個「家族」電影的系譜。此電影可謂他集大成之作:沒有履行養育責任的父母、養育時動了真情的假父母,兩大母題皆處理得很出色。然而平心而論,他在 2004 年執導的電影「誰知赤子心」(又譯「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卻比「小偷家族」更能掀動觀眾情感,更致鬱。
現實比起電影更殘酷,「誰知赤子心」改編自真實事件。1988 年 7 月,東京巢鴨區警方揭發兒童遺棄事件。揭發當時,母親已與新的戀人同住,離家 9 個月,期間透過匯款維持四子女生活。一家五口兒童,次子(排行第三)出生不久已歿,警方上門時屍體已化骨;三女(排行第五)則因長男暴怒而誤殺。他們除了長女(排行第二)外,全部都沒有出生證明,意味著政府對此全然不知。
當時還是童星,飾演電影長男角色的柳樂優彌,因此作獲得了康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至今仍然是該獎項最年少的得獎者。很少電影能夠呈現家庭秩序逐漸崩解對兒童的生活、以及心理影響。
「誰知赤子心」大部分場景都是長子福島明四處奔走接受施捨,為同母異父的弟妹籌謀當天的家計與三餐。所有弟妹慢慢理解到自己被母親遺棄時,壓抑自己的夢想與慾望,嘗試活下去。後來,因長期欠繳款項,福島家最後被截水截電。「誰知赤子心」沿用早期是枝裕和風格,以紀錄片般的拍攝法,記錄他們的狀況。四兄弟姐妹慢慢因財政緊拙,家庭的衛生狀況日漸變差,衣服逐漸變得破爛;可謂對觀眾可承受限度的挑戰。
對讀「小偷家族」以及「誰知赤子心」,兩套電影其中最大的差別是公權力的介入。在「誰知赤子心」中,長子埋葬失救致死的小妹後,他們與離家出走的別家女兒再次開始四個人的「日常」生活,繼續到處找水找食物,活過今天。故事就在這裡完結。「小偷家族」的幼女則因為公權力的介入,被生母接回,繼續徒有其名的母女關係:有母親但沒有母愛的狀態。她只能夠憂鬱地扶著欄杆,再次盼望著甚麼救贖與援助。
無論公權力是否已經介入,兩套電影仍尖銳地逼迫著觀眾:即使法律介入了,家庭究竟是甚麼?還是只是我們希望不再煩擾的贖罪券?如果我們覺得「誰知赤子心」小妹的逝世很沉痛,我們又應該怎樣看待痛苦,兩套電影中那種無限延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