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施政報告公佈鼓勵生育措施,當中包括對每名新生嬰兒發放 2 萬元獎金,但最新調查發現,96% 受訪港人表示不會因政策而考慮生育。事實上,生育率大跌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各地嘗試用現金、各種資助,甚至以傳統責任作號召,仍無法扭轉劣勢。
各地政府法寶盡出,生育率始終在跌
目前台灣已花費逾千億台幣鼓勵生育,父母可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休假半年期間可獲薪金 80%,並為幼兒父母提供現金福利及稅收減免,並投資托兒中心,但當地女性平均只生 0.87 個小孩。美國自經濟大衰退以來出生率一直下降,2007 至 2022 年間下降近 23%。如今美國女性平均生育約 1.6 個孩子,低於 2007 年時仍能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 2.1。南韓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婦女生育 0.78 個嬰兒。中國經過數十年的一孩政策後,人口自 1960 年代以來首次萎縮。
生育率下降引發世界各地的焦慮,因社會結構老化將引起各種問題,例如 2010 年每位 80 歲以上的老人有 7 名以上的家庭成員可以照顧;到 2030 年將只剩下 4 個。老齡化社會也代表關鍵產業的工人減少,繳稅維持國家開支的人也會銳減。
不過,各國政府即使增加帶薪育嬰假、增加托兒服務及投資早期教育,甚至直接向父母提供資金,以及積極宣傳生育好處,或鼓吹生育是經濟及家庭穩定的成年人之責任,甚至打擊墮胎,人們仍是無動於衷。
到底為甚麼人們不生子?
美國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 Philip Cohen 表示,隨著教育及經濟生產力提高,生孩子的「機會成本」也在增加,「人們,尤其是女性,有更多得益更大的事情要做」。人們也可能因為想要更多時間成長及發展,而推遲生育計劃。
對未來的擔憂,也可能是導致世界各地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芬蘭土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家庭人口學家 Jessica Nisén 表示:「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危機的世界」,像是戰爭、氣候變化及民主被侵蝕等。
加上養育成本愈來愈高,2018 年美國一項民意調查中,約 4 分之 1 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或計劃生育的孩子數量少於原本預期,其中有 64% 人指養育費是原因之一。世界各地養育兒童、住屋、大學等費用都不斷上升,有生育壓力的國家如南韓及中國等,也是撫養孩子最昂貴的國家。
小恩小惠之外,政府可以做的事
專家表示,立法者不應一味嘗試提高出生率,而應關注能夠讓人們擁有自己想要的家庭,無論規模大小也應該被接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人口、家庭及生殖健康教授 Alison Gemmill 說:「我們需要投資在人及其成功身上。」例如採取措施令父母可獲高品質工作、可負擔的住屋,以及長遠可負擔的照顧子女費用。
大多數高收入國家的出生率在 2021 年初皆下降,但挪威、芬蘭等國出生率卻躍升。Nisén 認為一個潛在因素是:「芬蘭是一個人民對政府非常信任的國家」此可能減輕人們對疫症的不安,令他們更有信心可養家糊口。在國家無法控制人們生多少孩子的情況下,Cohen 認為:「最好是幫助人們滿足他們的需求,然後讓他們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