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對於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不僅是我們生存的基石,飲食烹調的方式反映出我們的文化身份,亦是我們社交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可是隨著時代發展,食物生產逐漸工業化,對健康和環境帶來深遠影響。這些工業化的食品往往缺乏營養,而且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添加劑。Chris van Tulleken 新作 Ultra-Processed People(暫譯:「超級加工人類」)就探討了這一議題。
Chris Van Tulleken 博士是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的傳染病科醫生,同時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首席科學節目主持人和暢銷書作家。過去 Chris 一直關心抗生素耐藥性和過度依賴處方藥物的問題,並於 2016 年為 BBC One 創作了科普系列 The Dr Who Gave up Drugs,引起廣泛共鳴。近年他把注意力轉向加工食物的禍害。新書副標題質問:「為甚麼我們都在吃不是食物的東西」,他認為這類垃圾食物正在危害大眾健康,令我們難以抵抗微生物威脅。
在書中,他引用一個食物分類法「NOVA Classification」,在拉丁文中 NOVA 可理解為英文的 New。這個方法由巴西聖保羅大學一班學者提出,他們把食物分為四組:
- 「未加工或低度加工的食物」,例如肉、水果、麵粉和麵條;
- 「加工的烹飪材料」,例如油、牛油、糖、蜜糖和澱粉;
- 「加工食品」,即是第一和第二組的即食混合物,經過加工以保存,如鹽漬堅果、煙燻肉;以及,
- 「超加工食品」,有複雜的成分配方,通過一系列工業流程製成,需要複雜的設備和技術。
「超加工食品」簡言而之便是我們父母口中的垃圾食品,如包裝零食、汽水、能量飲料和糖果棒等等。
Van Tulleken 在書中強調,這些垃圾食品主要是廠商為了「利潤最大化」而加工的,往往以極低成本和極長保存期的成分和方式生產,很多時生產出來的東西與原料味道截然不同。他提出一條問題:為何我們明知這些是「不是食物的東西」,但卻不能自制?他認為這是超加工食品中的合成物、化學物質和穩定劑之過,這些物質破壞了我們能根據食物的味道、氣味、顏色和質地選擇食物的原始能力,使我們作出不健康和上癮的飲食選擇,經常導致過度消費,也影響我們自身健康。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肥胖症急劇增加,主要原因是「超加工食品和飲料的生產和消費急劇上升」。當然,我們成為「超級加工人類」的背後,也有複雜的經濟因素。在 1900 年,食物開銷佔一個典型美國家庭預算的 43%;到今天通常花費不到 10%。書中舉例,一個新鮮披薩,價格可比冷凍披薩高出 600%。廠商為了降低成本並增加消耗,使用劣質的原料,但若食物變成天價,人們又難以負擔。
對超加工食品了解愈多,我們從中獲得的樂趣就愈少,但我們還是停不了繼續買。食品工業和自身健康,似乎仍然注定要與發生衝突。不過,在了解問題和生產制度後,我們還是可以集體探索更多食物生產模式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