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政治生涯毀譽參半,何以贏得政壇崇高地位?

A+A-
2018 年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基辛格。 圖片來源:路透社

被奉為「中國人民老朋友」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日逝世,享年 100 歲。這位百歲政壇老人以促成中美破冰而聞名,身兼外交家、國際政治理論家等多重身份,今年大壽連場私人宴會,重量級賓客如雲,足見其難以動搖的政壇地位。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Stephen M. Walt 當時回顧基辛格一生,卻諷刺他談不上有豐功偉業,在學術上也乏善可陳,究竟甚麼為他帶來超然聲譽和地位?

無可否認的是,基辛格人生充滿傳奇色彩,由逃離納粹德國的難民,最終在美國政壇攀上高峰,近 70 年間持續左右美國的外交政策。崇拜者把他視作美國最偉大的戰略思想家,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和國會圖書館獎學金、以及幾所大學的贊助教席與研究中心,都是以基辛格冠名,更不用提他名下的顧問公司。然而 Walt 提醒,就算基辛格如何被高舉成外交政策思想家,他的職業生涯都有名過其實之嫌。

毀譽參半的從政生涯

基辛格職業生涯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 1954 至 1969 年間在哈佛大學擔任學者,期間出版若干書籍和文章,但相對後來投身政壇,其學術影響力相對較少。第二是最具影響力的階段,他擔任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以及擔任尼克遜與繼任人福特(Gerald Ford)的國務卿,此時對外交政策的深遠影響,使他能夠在歷史留名。

1973 年基辛格(右)獲尼克遜(左)提拔為國務卿,同時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 圖片來源:David Hume Kennerly/Getty Images

當時基辛格確有重大的貢獻,但極具爭議的決策也不在少數。他促成美蘇關係緩和,引領美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又促成中東展開和平談判。然而,基辛格支持越戰,到後來幾乎肯定美國再無勝算,但他有份參與的決定卻延長了戰事;他又批准 1973 年對智利民選政府發動政變,以及秘密轟炸柬埔寨,令越戰戰線擴大,意外令赤柬得勢上台,這同樣受到人權組織與歷史學家猛烈批評。

第三階段時間最長,他離開政府成立顧問公司 Kissinger Associates,專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戰略建議,他身兼作家、評論家和政壇老前輩的多重身份。雖然此階段出版不少書籍,但除了三卷回憶錄留下詳實歷史記錄外,最具野心的論著「大外交」(Diplomacy)和「世界秩序」(World Order),內容詳盡而深入,但都談不上有突破或重大學術貢獻,

創顧問公司存明顯利益衝突

這個階段的最大問題,可能來自顧問公司本身。美國外交政策學者 Matthew Duss 就批評,基辛格最先把公職服務取得的經驗、人脈與影響力,轉化為有利可圖的顧問服務,當中利益衝突昭然若揭 —— 特別是前高官通常繼續公開就外交政策發言,有的甚至再次出任公職,但根本沒有制度監察他們的政策意見,是否建基於提高或維護私人公司收入。偏偏基辛格立下了先例,讓很多高官在下台後加以仿傚,以自己的名義開設公司圖利。

事實上,此階段基辛格提出過眾多別具爭議的政策建議,如支持總統布殊(George W. Bush)在 2003 年入侵伊拉克,有人會怪責他鼓勵擴大北約範圍,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無視美國幫助中國崛起,將會扶植出巨大競爭對手,他在 2011 年出版的「論中國」(On China)中,在在因為這個盲點而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

Walt 強調,基辛格絕非一無是處,亦沒有政治家可以萬無一失,但將他奉為「美國最偉大戰略家」的說法,卻顯然與其毀譽參半的政績、缺少學術貢獻的事實不符。文章認為,其聲譽是取決於他的長壽,相比其他政壇老手,基辛格有更長時間在世維護自身的政壇聲望,而他背後有極其龐大的政商界人脈關係。

如果有任何人想在外交界取得成就,批判基辛格絕不是聰明的策略,因為他在政壇實在有太多的朋友,其影響力愈大,就愈多有野心的政策專家嘗試取悅他,而不是質疑他的智慧,間接使得所有人都共同造就他不可動搖的聲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