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爛攤子的卡梅倫回朝:辛偉誠的最後掙扎

A+A-
卡梅倫昨日重返唐寧街 10 號,以新任外交大臣身份出席內閣會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6 個星期前,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還自詡為「變革首相」,決意要與過去 30 年的失敗劃清界線,如今卻邀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回朝出任外交大臣。輿論普遍都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指控英國今日亂局就是卡梅倫一手造成,其回朝反映辛偉誠政府既無法擺脫過去,也想不出任何新法子。

辛偉誠前日宣告免除內政大臣柏斐文(Suella Braverman)職務,安排外交大臣祁湛明(James Cleverly)接掌內政部,再委任卡梅倫填補外交大臣空缺。柏斐文的激進立場不斷惹起爭議,由主張把尋求庇護難民遣送盧旺達,到暗示要退出「歐洲人權公約」,在多元文化、移民及露宿者問題上亦多次發表爭議言論。柏斐文離任,與卡梅倫回朝,似乎都象徵辛偉誠政府方針正調整至中間路線。

曾經承諾當中國「最佳好友」

事實上,卡梅倫就任首相期間可謂乏善可陳。在外交政策上,卡梅倫對中國採取溫和立場,2015 年揚言要英國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佳好友」;2014 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又態度被動,先後惹起輿論質疑。「經濟學人」指出,卡梅倫在經濟政策上,把財政保守主義與社會自由主義結合,大體上未受民眾歡迎;其緊縮政策又被視為過於激進的嘗試,未能有效縮減國家規模,卻導致學校和醫院長期投資不足。

2015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期間,受到卡梅倫熱情招待。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其移民政策同樣引起關注,歐盟主張人民自由流動,卡梅倫政府卻承諾要把每年移民人數降至 10 萬以下;與歐盟政策的衝突,間接促成脫歐。雖然卡梅倫支持「留歐」,但在 2013 年提出脫歐公投,使英國陷入與歐洲各國對抗的困境,違背過去 500 多年的國策,而公投結果也事與願違。

很多評論都認為,卡梅倫在沒有「留歐」對策下啟動公投,必然要為失敗負全責。此後,卡梅倫離開唐寧街和議會,幾乎從公眾視線消失,其推行的政策大多數都被逆轉。如今卡梅倫重返政壇,不少評論都認為他在 2016 至 2019 年間的脫歐辯論缺席,斷定他回朝更似是出於「無聊」,而非履行公共責任。

難免與保守黨右翼衝突

正值辛偉誠身陷困境之際,卡梅倫回朝難免要與保守黨右翼衝突,而柏斐文相信會成為黨內右翼的代表人物。卡梅倫很難改變辛偉誠的劣勢,但他或許能夠安撫搖擺不定的南部保守黨選民,畢竟他們都是當年卡梅倫忠實的支持者之一。有評論就認為,卡梅倫在某些圈子得到正評,純屬出於他的風度,而不是他的政績。

金融時報」又提醒,其實卡梅倫與辛偉誠很多政策都未有共識。卡梅倫在 2010 年帶領保守黨接受綠色議題和同性婚姻,刷新保守黨的形象;但辛偉誠在社會保守主義取態上卻比較傾向柏斐文,最近不但調低減排目標,又取消連接曼徹斯特的高速鐵路工程,這些都受到卡梅倫批評。

雖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日表示,雙方應當要採取「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原則,似乎期望卡梅倫逆轉對華強硬政策,但普遍評論都不以為意。正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所長曾銳生(Steve Tsang)接受路透社訪問表示,中英關係的「黃金時期」已成歷史,絕不會再次重臨。

揚言要與過去劃清界線的辛偉誠,重組內閣時邀請引咎辭職的前首相回朝,在很多評論眼中,僅說明辛偉誠政府再交不出新法子,只能再走回頭路。正如反對黨工黨外交事務發言人 David Lammy 批評,這個更似是缺乏才能和創新思維政府的「最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