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飯的禍 —— 足以致命的「炒飯綜合症」

A+A-
圖片來源:Kichigin/Shutterstock

近日,很多歐美媒體關注一種被稱為「炒飯綜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的可致命病症。事緣網民們在 Tiktok 重推一宗發生在 2008 年的案件,當時有一位 20 歲大學生煮了一份意粉,吃剩後沒有放到雪櫃裡,在 5 天後直接重新加熱食用,最終因為食物中毒而逝世。斯威本理工大學微生物學教授 Enzo Palombo 便在 The Conversation 分享預防「炒飯綜合症」的方法。

高溫也無法徹底消毒

人們口中的「炒飯綜合症」,其實是由一種名為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細菌引起,在美國每年有超過 6 萬宗個案。蠟樣芽孢桿菌在我們的周邊環境中很常見,但如果它們走進某些烹煮後卻未妥善儲存的食物,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通常罪魁禍首是米飯和意粉之類的澱粉食物,但烹煮過的蔬菜和肉類亦存在風險。蠟樣芽孢桿菌會產生毒素,理應冷藏的食物在室溫環境愈久,毒素就會愈厲害。

蠟樣芽孢桿菌之所以如此麻煩,是因為它們可以生產出帶有抗熱性的孢子細胞(spore)。一般而言,人們只要以高溫加熱剩菜,就能殺死多種類型的細菌。然而若食物被蠟樣芽孢桿菌污染,就連高溫也無法徹底消毒。蠟樣芽孢桿菌生產出來的孢子,通常會處於休眠狀態,但如果給予適當的溫度和環境條件,它們可以快速成長,並且變得活躍。根據專家講法,其最佳生長溫度約為攝氏 30 至 37 度,在攝氏 4 度以下會停止生長。

「炒飯綜合症」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瀉和嘔吐,由於與其他胃腸道疾病相似,而且人們得了普通腸胃病後通常都不會主動求醫,現時公共衛生部門難以有確切數據估計「炒飯綜合症」的發生頻率。通常要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才可能會調查和記錄。而蠟樣芽孢桿菌一般也不是引發腸胃病的最常見原因,其他病原體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彎曲桿菌、甚至諾羅病毒更加普遍。儘管如此,Palombo 仍呼籲要採取措施防範之。

應熱就熱,應冷就冷,有疑慮就丟

其中一個最大原則是 —— 食物應熱時就要保溫,應冷時就要冷藏。有時人們為節省氣力和成本,會一口氣烹飪多餐分量,Palombo 建議可以把大批食物分拆成較小的分量,因為當我們把食物放進雪櫃時,冷氣亦要時間才能完全穿透食物,將之降溫。與此同時,把食物分拆雪藏,也可以減少從雪櫃中取出食物再重新冷凍的次數。Palombo 建議把食物重新加熱到至少攝氏 60 度,一般而言,超過這個水平,毒素就能停止生長。

Palombo 還提議跟從「二小時/四小時」法則(two hour/four hour rule)。如果食物離開雪櫃未夠兩小時,把它放回去還是安全的。然而如果已經超過這個時間,那就應該立即食用,然後丟棄剩餘的食物。如果它已經離開雪櫃超過四小時,就開始有風險。食品安全最大原則是:如果有疑問,就丟掉它。隨此之外,市民也要同時遵守其他食物衛生的一般原則,例如要勤洗手、使用乾淨的餐具、不要讓熟食與生食交叉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