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 10 月底,十一黃金週已過了半個月,國內及本港經濟本身表現不理想,加上這段期間也是零售業的淡季,相信很多書店朋友亦深有同感,不過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淡季,大家的體會和感受都不同。以下節錄 3 本與「淡季」主題相關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夕拾 X 閒社 Mellow Out:梁啟智「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

香港政府不斷強調市場至上,認定市場機構就是讓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的金科玉律,但香港今天的經濟狀況也許仍在停滯不前,大家都有目共睹,就連香港的四大優勢產業(金融、旅遊、轉口、工商)都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香港基層的處境更是慘不忍睹,惟有關注改善勞工的政策;特別是本來兩年一檢的最低工資在 2021 年時被「凍薪」,即使今年終於加至時薪 40 元也已追不上通脹。不少「打工仔」解決三餐問題,又要為住屋苦惱,又何來會有額外的消費。

本週夕拾 X 閒社為各讀者們推介梁啟智所寫的「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相信讀者們都不會不知道香港的住屋問題有多麼嚴重。但大家又有沒有思考過公屋的定位?為何香港一個強調市場經濟的地方,卻在房屋市場佔比上會有 46% 的公屋?自戰後香港人口大增,香港的生活成本也開始增加,港英政府為求保留勞動人口而採取一種 Ian Holliday 稱之為生產型福利資本主義的福利模式,針對工人較大開支的地方著手,公營房屋就是其中一項,這些問題在此書內都有一一解答。

「香港公屋:方格子的吶喊」也十分適合不同種類的讀者,作者由淺入深,由記錄作者在沙田禾輋邨長大的經歷、探討公屋的定位、社會對公屋的污名、公屋的建築風格,再到千禧年後的私有化改革,都有收錄在此書。

藝跡文化 Mi Spacium Culture:沃夫岡.烏利西「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

寫每週一書的挑戰,最大的困難之一是根據邀稿要求選擇適合的書籍,有時選書所花費的時間甚至超過了書評的撰寫時間。此外,作為一家網上書店,我們需要更多的宣傳以增加曝光率,尤其在淡季時更需要努力。因此,本期每週一書的主題是淡季,我們選擇了一本關於產品設計對消費心理學影響的書籍。

這本名為「不只是消費」的書集結了文化批評、藝術理論和消費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作者沃夫岡.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在 2007 年至 2012 年間撰寫了多篇關於消費理論的文章。書中收錄了他在設計學院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教授「消費者課程」時使用的相關教材和專欄文章,作者還以日常消費品如胡椒罐、沐浴乳、礦泉水、朱古力為例,建構對消費文化的深度思考。他說明消費者對某些商品的心理認知,認為這些商品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高劑量安慰劑的作用。例如,有人購買減肥書,認為這會進一步激勵他們減肥的決心;有人購買語言學習書,認為閱讀完書後就能輕鬆掌握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消費者每天都自願地將品牌設定的情境框架填補到他們內心的空缺中。

作者對於消費文化的分析非常精準,讓讀者能夠重新認識消費文化中的各種迷思。我推薦這本書,原因在於作者對於消費文化有獨到的見解,他的分析能夠讓讀者重新思考消費文化中的各種問題。

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後,將對日常消費文化的風格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且更加支持本地獨立書店,讓我們在淡季中度過寒冷時光的時候不再那麼孤寂。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陳冠中「又一個時代」

零售業有旺季有淡季,好比股市有牛市有熊市的道理。也許這就是「萬物都有定時」的道理,君不見十多年前很多人在說「大國崛起」,到了現在大家都惶惶不可終日,彷彿等待歷史的懲罰。這時候打開陳冠中最近的文集「又一個時代」,不單教會我們回顧昨日,更重要的是,怎樣綜合上世紀的歷史事件,細察曾經發生的變化,不讓時代徹底的流逝。

書中的評論大多像一些閱讀札記,有部分是講談稿,從首篇漫談中美世界大戰的「從一百多年前到未來」到「講事實!」和「為甚麼要書寫張東蓀?」,都有作者和大多數香港人一貫關注的中國主題在,而且都與 20 世紀或者過去 50 年間發生的事件有關。細細咀嚼這些文章,還是會得到一些啟發。

在香港有不少人遙遠地見證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事件,比如四人幫下台、改革開放、八九民運或加入世貿,這些事件也同樣推動了世界各地的變革巨輪,但大多數人對一個時代的過去會漸漸感到麻木,就像香港經常清拆舊樓、改建豪宅,空蕩蕩的工地上,很快又有一幢金碧輝煌的商廈拔地而起,我們都習慣了。

時代不等人,所以人更需要趕緊為時代作見證,正如書中談到 80 年代美聯社華人記者劉香成時,引用劉的話,說各大媒體不會等你慢慢浸淫當地文化後再拿出作品,因為那樣的話「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如果時代只按一種主旋律來書寫,那麼我們必定會漏掉很多關鍵的細節,以致思考前因後果的時候,總是覺得不順暢。陳冠中在談及張東蓀時這樣寫道:「然而歷史上也曾出現這樣的人物,他們有意識的思想主張加上適時的政治行為…… 卻能助我們洞悉窺見某些關鍵時刻 —— 充滿可變性的特殊日子 —— 所孕育可分娩的歷史果實,或曰多樣的歷史可能性」。也許我們經常忽略歷史總是充斥這些由個人實踐的「多樣的可能性」,沒有這些可能性,任何變革都不可能發生,我們對未來也不會有希望。

不管旺季、淡季,下一個時代的巨輪總會來輾壓我們的記憶。從「我這一代香港人」到「又一個時代」,陳冠中都在嘗試透過筆墨保留那些激發我們思考的時代和人,在我們還能讀書寫字的時候,陳冠中的文集為我們保留了他那代人的時代記憶。而不管旺季淡季,書店總有責任把這些記憶交到讀者心中。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