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曉忠
低碳想創坊高級項目主任
本港接連出現熱浪、颶風及破記錄的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9 月初因為颱風海葵而帶來的破記錄暴雨,令本港多個地方出現水浸及山泥傾瀉等情況,嚴重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彭博」預計今次暴雨或導致最少 7.8 億港元的經濟損失;有保險業界亦預料,暴雨所引發保險索償額,高於 2018 年颱風「山竹」的 30 億港元。
氣候變化引起的風險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營運,節能減碳以減緩氣候變化,實在刻不容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其最近的總結報告(Synthesis Report)中,重申國際社會將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 1.5 度以內的挑戰,以及需要更進取的氣候行動的迫切性。現時已經有多個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有助減低碳排放。儘管全球 98% 的公司正在實現其減碳目標,但企業和機構領袖仍需要加快進程,帶領商界及其他界別減低碳排放,創造一個潔淨、健康和可持續的環境。
香港公司 ESG 披露現況
現時香港大約有 2,600 間上市公司,而自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上市公司必須在刊發年報時,同時刊發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披露相關的目標、策略及行動,讓持分者了解該上市公司邁向低碳經濟的決心和進展。根據香港交易所於去年 11 月發行的「2022 年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常規情況審閱」,在 400 份上市公司的 ESG 報告內,超過 9 成有按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TCFD)的建議,披露範圍一及範圍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藉此衡量企業的減碳進度。
但港交所的審閱亦發現,只有 5% 的 ESG 報告有提供能幫助企業理解其氣候變化相關策略韌性的氣候情境分析,而當中大部分都是公用事業或銀行等經營受嚴格規管的業務。由此可見,身處香港的企業都開始啟動氣候變化的策略,但仍遠遠不足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
建議可參考國際標準
自從政府訂立 2050 年達至碳中和的目標,香港不少企業也跟隨政府步伐,但要真正達到目標,企業可以採用 IPCC 和國際能源機構(IEA)認可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以釐定企業減碳進程的方法、準則及門檻,將企業的減碳目標與「巴黎氣候協議」的 1.5 度路徑一致。
同樣,香港交易所在 2023 年初發佈諮詢文件,建議加強 ESG 框架下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當中包括鼓勵企業考慮如 GRI 準則等其他國際 ESG 匯報框架下的行業披露規定,並作出其認為適當的披露。在 2021 年,GRI 詞彙表就更新了「重大主題」(material topics)的條目,定義為「呈現組織對經濟、環境與人群(包含其人權)最顯著的衝擊的主題」。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更已宣佈,擬於 2025 年或之前要求上市公司的 ESG 報告符合 TCFD 建議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這些標準及指引的要求會不斷更新及提高,為企業提供所需的指引,以制定其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並做出明智的決定。
上述的國際標準或最佳實踐,代表國際社會不斷提高減碳及可持續發展的標準。香港的上市公司要在這個大趨勢下順利乘風而行,必須掌握環境、社會及管治的發展方向,符合香港交易所的匯報框架。有前瞻性的公司更應該多走一步,超越這些指標,與國際接軌。
低碳關懷標籤
坊間有不少認證及獎項,除了可以表揚公司在 ESG 上的卓越表現,亦可指出進步的方向,避免走冤枉路。香港亦有一個「低碳關懷標籤」,它是以科學基礎減碳目標、GRI 準則及其他國際標準或最佳實踐,制定申請資格,讓申請的企業或機構可以根據國際認可的指標,循正確方向檢視,逐步達至減碳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反映最新的國際趨勢、監管要求及公眾期望,2023 年度的「低碳關懷標籤」更提升申請資格,引領申請企業逐步改善其 ESG 匯報表現。
現今市場充斥了各種不實資訊以及漂綠陷阱,公司多申請這類科學基礎的第三方認證,能有效向股東、消費者及公眾展示在這方面的努力及決心,爭取他們的支持及配合,在市場中突顯卓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