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公司高層把 ESG 當作一項支出,但到底這項支出有多巨大呢?
但在中國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的大方向下,以及政策與監管機構強制披露的要求下,各大企業要想要可持續發展,發展必將離不開 ESG 的披露。在大部分公司背景均為中資的港股市場,自然首當其衝。
對於香港上市公司的 ESG 披露和展望,從事 ESG 顧問多年的好友、香港永續策略顧問(HKSSA)創辦人林鐸靈就發佈一份獨家報告「ESG700+ 香港 ESG 披露概況調查」,一口氣檢視總共 722 家香港上市公司的 ESG 報告,主要針對兩大範圍,分別是上市公司(1)現在的 ESG 合規披露表現及(2)適應港交所對照 ISSB 所提出的新合規要求的能力,並得出一些有趣的發現。
HKSSA 發現,雖然這些公司在環境(E)及社會(S)相關的披露表現合格率均在 80% 以上,但在管治(G)及氣候變化(C)方面,不合格的比率高達約 40% 及 55%,導致整體的不合格率達 36.29%。
而在新規適應力的評分方面,只有約 40% 的公司具有基礎能力應對港交所建議的新合規披露要求,亦因此我們相信上市公司將難在不增加人手或資金投入的情況下,能夠應對港交所修訂的新規。
而之前也提過,香港監管機構未來會採用 ISSB 作框架標準,報告就發現未來按照 ISSB 修訂,市場將需要約港幣 14.8 億的資金,只有約一半的上市公司能滿足港交所今次提出的要求。
若假設 50% 的上市公司每年共投入港元 1.3 億元的情況下,相信市場將需要最少 10 年的時間,方能在基礎上達到港交所根據 ISSB 框架而修訂的新規。
而除了在香港市場,在內地 A 股市場,截至 2023 年 6 月,在 A 股還沒完全強制上市公司披露 ESG 報告的背景下,已經有 1,755 家上市公司(共 5,076 家)主動披露報告,較 2022 年 6 月的 1,439 家上漲 22%,反映出 ESG 的需求在內地和香港同樣殷切。
不用多說,ESG 信息披露的市場潛能確實是巨大的,並且 ESG 報告需要每年主動披露,有著非常高的市場穩定性和連續性。而事實上,之前在「用 ESG 說服 CFO 有多難」提到,聰明的 CFO(財務總監)已不再將其當作支出,而是一盤有利可圖的生意,或者減低潛在損失的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