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對抗極權:納粹德國的玫瑰大街示威

A+A-
藝術家 Ingeborg Hunzinger 創作的雕塑,紀念在 1943 年勇敢走上玫瑰大街拯救親友的婦女。 圖片來源:Gabriele Fromm/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1933 到 1945 年納粹德國時期,是人類歷史黑暗的一頁。納粹德國對外發動血腥戰爭,令歐洲陷入一遍火海;對內建立極權統治,種族清洗猶太人。在鐵腕管治加上強大文宣機器支持下,「玫瑰大街示威」(Rosenstrasse protest)乃當時國內罕見的大型反抗活動。一班勇敢的女性站出來,要求當局釋放自己的猶太丈夫、孩子和親友。

根據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資料,1943 年 2 月 27 日到 3 月 6 日,多達 200 名非猶太裔德國人,集結在柏林玫瑰大街 2-4 號(Rosenstraße 2-4)一座猶太社區建築外示威,參與者大多數是女性。警方在該處拘禁了大約 2,000 名猶太人,其中大部分是與非猶太伴侶結婚的猶太男性,以及這些所謂「混合婚姻」(mixed marriages)誕下的混血兒。示威者相信被拘留在玫瑰大街社區中心的親友,將會被政府統統驅逐到東部。

這場示威源於政府的「工廠行動」(Fabrik-Aktion)計劃。秘密警察部門「蓋世太保」(Gestapo)打算把柏林的猶太人驅逐到奧斯威辛(Auschwitz)。在行動之前,柏林有約 8,800 名「混合婚姻」猶太人居住。

根據 1942 年 1 月的柏林萬湖會議(Wannsee Conference),納粹黨本來希望在德國取得勝利後,才解決該小撮「混合婚姻猶太人」(mixed-marriage Jews)的問題,原因是擔心激起非猶太親屬,甚至更廣泛德國民眾的不安。「混合婚姻猶太人」也被歸為「被豁免」的猶太人,在「工廠行動」初期,蓋世太保也只打算將他們轉移到柏林等德國主要城市的強迫勞動營,而非驅逐到奧斯威辛或其他德國境外地區。

1943 年 2 月 27 日星期六黎明之前,蓋世太保展開抓捕行動,將猶太人從家中、工作地方,或街上抓出來,然後押上卡車送到指定集結點。大約 2,000 人被拘留在玫瑰大街 2-4 號的猶太社區建築,警方會檢查他們的證件,以確定他們是否符合「被豁免」的資格。這群猶太人的親友一直焦急地等待配偶歸來,後來有消息指一些「混合婚姻」猶太人被囚禁在玫瑰大街,她們便立即趕赴街上。

她們等候親友的消息,與同病相憐者互相安慰。大樓本身已被市警封鎖,但幾天後群眾增至 200 人,要求獲取親人的音訊。為防摯愛被驅逐到奧斯威辛,一些人高聲呼叫、喊著口號或默站街上,受到致命威脅也不動搖,在寒冷的黑夜點起燭光通宵守候。由於納粹德國政治環境特殊,示威的消息傳遍全國以至國際新聞界。蓋世太保審查過每名拘留者的文件後,在 3 月 1 日開始放人。

3 月 6 日,街道上的人群陸續散去。審查過程則一直持續到 3 月 12 日,總計約 25 名扣押在玫瑰大街社區中心的猶太人,被驅逐到奧斯威辛。「工廠行動」發生在史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不到一個月,當時德軍以失敗告終。玫瑰大街示威發生的時間點,讓納粹政府隱約感受到社會動盪的危機。儘管後來偶爾有「混合婚姻」猶太人被驅逐和殺害,納粹政權大抵仍堅持萬湖會議之決定。

  • 玫瑰大街的抗議事件曾於 2003 年被改拍成電影 Rosenstrasse,聚焦當時的「混合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