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菜系列】呂嘉俊:如何能創造出「香港菜」?

A+A-
同樣具有香港特色的榨菜豬扒麵。

前文討論香港為何沒有出現「香港菜」Hong Kong Cuisine,這當然是冰山一角,內在原因其實還有很多。不少人以原創來決定地方菜式,然後輕易說香港很多食物皆非原創,全是外來物。這說法很勉強,因為世人對所謂「土生土長」的菜式,只停留在一個概括的觀念上,缺乏求真精神,並且常用雙重標準去看世界上的各種食物。

舉個例子,以茶道形式享受抺茶,大家都覺得是日本文化吧,但追溯源頭它來自中國唐宋,在長安的古墓中仍可找到打抺茶的器具,而今天又有幾多人會認為它來自西安呢?繼續數下去,北京菜根本由魯菜脫變出來,意大利是喝 espresso 的大國,但人類喝咖啡的起點該在埃塞俄比亞。至於美式漢堡的那塊漢堡肉,本來是從蒙古帝國傳到德國,並由歐洲水手帶到美洲,再演變成今日的模樣,但有幾多人會認為漢堡是蒙古國的菜式呢?

同樣是由外地傳入,再轉化出新的模樣,但大家認為漢堡包是美國國食,香港的沙嗲牛肉麵卻是「混雜而成」的產物,這是否雙重標準呢?

所以再討論一個地方的菜系是否原創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飲食文化本來就互相影響並不停轉變。或者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如何建立起「香港菜」來,令外國人知道香港人日常到底吃甚麼。

澳門是值得參考的對象,它過去同樣是殖民地,在戰亂中亦有一批從大陸逃來的移民,他們的飲食文化都是夾雜中西和結合中國各省市,但澳門成功的地方,是有土生葡菜,甚至將這個菜系跟傳統葡國菜畫清界線,成為獨一無二,土生葡人的生活更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生葡菜顧名思義是澳門和葡萄牙華洋通婚後產生出來的菜系。炒免治豬肉,蛻變自中式蒸肉餅;澳葡式鹹蝦豬肉,來自華人的蝦膏,只是改用白酒、檸檬、辣椒發酵。葡式大燴,人稱西洋佛跳牆,其實是傳統葡菜大白烚(cozido à portuguesa)的變奏,只是添了華人常用的食材,將臘腸、臘鴨、豬皮、豬手、白切雞、菜心等材料加上湯一同炆煮。

以上幾個菜式都是經典土生葡菜,因為有典故,有歷史文化意義,結合起來就成為一個菜系。可惜這套模式不能應用在香港,因為英殖時代,英國人階級觀念較重,不如葡萄牙人隨便,港英通婚情況少見,英國菜本來就沒流落到平民百姓家,並沒一套中英混合的菜系可流傳,但土生葡菜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要人家認定「地方菜」,最好是一個「菜系」,而不是散亂的幾款小吃。要有一整個系統,包攬一系列的菜式,由製作方法,到賣相及味道,都與別不同,我們才有機會成立出「香港菜」。再想想,台灣的背景跟香港相似,他們不是創造了「台菜」出來嗎?下期再談。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