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如何能餵飽人類而不令地球枯竭

A+A-
在馬來西亞,一名農夫在收割稻田後把草燒去。 圖片來源:Samsul Said/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人類要生存,就必須飲食;要有食物,便需要農業活動。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資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約有 24% 源自人類的農業及相關伐林活動。當全球氣候危機持續受到關注,人類如何革新食物生產體系,成為一大難題。英國知名環境保育家 George Monbiot 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Regenesis,探索一套既能餵飽人類,又能保護地球環境的模式。

農業現狀:想增產,卻反過來破壞根基

Monbiot 指出,現時全球已有一半的可居住土地,正被開墾作食物生產之用。數以百萬計的物種被迫在受污染和過度捕獵的環境中求生,現時物種滅絕速率大約是自然速率的 1,000 倍,除了因過度捕殺外,當中一大原因是棲息地被農業活動所破壞。Monbiot 形容人類正把地球耕種至枯竭死亡,但儘管如此,世界上仍約有 8 億人正在捱餓,其中 1.5 億 5 歲以下兒童受營養不良困擾。未來幾十年,我們將需要更多食物,至少要在 2050 年前把產量增加 1 倍。

Regenesis 以「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組織論點。理想情況下,系統能超越各個內在部件的總和,部件間能互相彌補,但系統也是脆弱的,若延伸太遠會有崩潰的風險。Monbiot 提醒讀者,農業活動嵌入在複雜的「社經生態系統」(socioeconomic-ecological system)中,土壤就是一個支撐陸地生命的系統,細菌、植物、微小生物、與化學物和地質之間發揮複雜相互關係。當我們利用植物將陽光能量轉化為身體營養時,我們也參與這個系統當中。

然而當今的農業活動正在破壞這一微妙系統。犁地、施肥,甚至灌溉作物田地,都可能損害這種自給自足的體系之健康和複雜性。除了土地,河流也因為農業活動變得污穢。肥料、污水污泥、農藥、微塑膠和其他生化廢物正在殺死河流。某些毒素並沒有直接撲殺生命,但過量的硝酸鹽會引起藻類大量繁殖,導致其他水道生物缺氧死亡。為了多生產一些少數被人類改善馴化的物種,我們正破壞支撐它們的生態系統,最終反過來威脅到我們自身的生存。

重新思考耕作,甚至飲食本身

Regenesis 書封。

Monbiot 認為,系統性的問題,需要系統性的解決方案。他希望我們可以完全改變飲食和生產方式,為此,他拜訪一些獨立個體農戶,他們嘗試以最低干擾的方式種植作物,土地往往比單一栽培、工業化的農地更顯生機。Monbiot 也提到有些獨立菜農會思考,耕地如何能與雜草和平共處。一般而言,農民認為要翻土來清除雜草,以免分薄土地營養,提高生產力。然而這些雜草其實有助鞏固泥土結構,死後也能化作營養。

這些個體戶很多時只有非常微薄的商業利潤,Monbiot 很難說服農民不翻耕,尤其是在現時的政策環境下。他提醒我們,其實很多工業化的農業活動亦一樣,要依賴政府補貼來支撐,而這些補貼則用於購入化學肥料和大型機器。除了改變農耕方式,現時專家也研究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多年生作物(perennial crop),意即是不用每年播種、收割後會自然再生的植物,以減少對土壤的干擾。

Monbiot 也探討了畜牧業的未來。現時專家正研究從細菌培植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在發酵缸中大量生產的同時,只佔用極少土地。他估計當微生物蛋白質被 3D 打印成牛排和肉排,或者形成香腸和雞塊時,很多人的飲食習慣會改變,更多農地和畜牧場會重回大自然的狀態。除了微生物學,書中也提到社會公義問題,提到一些組織如 Fareshare 怎樣應對剩食,讓食物分配更公平。

回到「系統思考」的精神,當我們探討一些龐大議題時,往往會有簡化的衝動,提出一個單一絕對的解決方案;Monbiot 則承認,甚至擁抱我們面臨的危機之複雜,從整個系統的角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