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怕傳統節慶食物變得商業化,中秋的月餅可加入不少名貴食材,巧立名目推高價錢,過年時的蘿蔔糕添上黑毛豬火腿、和牛,則可成為美輪美奐的送禮商品。
能夠令各大商人「高抬貴手」,令糉子仍然保存在質樸狀況,大概是因為端午本來就不該大肆慶祝。在新曆 6 月,農曆 5 月,本來就是憑弔的日子,關於死亡和為國捐軀。小學生的課本已教曉我們,屈原投江自盡,人們划龍舟、包糉子來紀念一代忠臣,成為端午節的習俗。
沒錯,仍有人會把原隻鮑魚塞進糉子內,但始終未能普及,大家喜歡的還是最簡單的鹹肉糉、裹蒸糉、鹼水糉。不用把名貴食材加進去,心神不如都放在研法之上,因為要做好一隻糉子其實不容易,在細節執行上便需花點心機。
先說材料,主要餡料有糯米,一般要浸泡過夜,烚來易腍。上海人和福建人會在糯米上加醬油調味,比廣東糉多一陣豉油鮮香。豬肉,廣東人多用五香粉醃五花腩,客家人則把豬肉炒香,才放入米內包裹。綠豆通常都會去殼,也有人用連殼的原粒綠豆來做,豆味會較濃。
紮糉的繩則頗重要,有些糉吃落散碎,或者糯米太糊沒咬口,都因捆紮不佳。廣東人愛用鹹水草紮糉,貪其有彈性,不死實。紮糉偏向緊,太鬆的話,烚糉時空間太多,糯米會受水而過度膨脹,濕濕散散,口感極差。至於近年有人用尼龍或塑膠繩,兩者同樣帶有怪味,影響糉的味道。
紮好的糉要烚水,必要水滾才放糉,水要浸過糉面,待重新滾起後再用猛火起碼烚 5 小時,店家才可拿出市面售賣。中途若水乾,要加入滾水,否則糯米會成半生熟。有些店家細心,烚的時候會把糉反轉調位,糉受熱均勻,材料才會軟滑好吃,否則在鍋底受熱的糉會太糊,表面的會太硬,同樣不好吃。
烚好的糉,要熄火浸焗兩小時,水涼才撈起,此時糉葉的香味就會滲入糉內,吃時有糉葉的香氣,最有初夏氣息。說到糉葉,都是因地制宜,按當地特產而定,北方多用蘆葦葉,南方人會用竹葉。廣州人包糉,愛用箬竹葉,長而大塊,有特殊清香,香港受廣州影響,同樣用箬竹葉,包紮時一般用三塊葉,包成四角錐形鹹肉糉,是最傳統的三葉式包法。
做好一隻糉,不過是心機和手工,難以用機器代替,能吃出這手作味道,其實已毋須加入甚麼名貴食材,純吃糯米的綿滑,豬肉的油香,糉葉的清新和鹹蛋黃起沙的質感,已相當足夠。至於蘸砂糖還是豉油,白烚還是煎香,就看你的生活習慣,畢竟糉是我們最平實而家常的記憶,無人可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