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動車,為何落後於國際市場?

A+A-
去年 43 屆曼谷國際車展中,豐田展出其首款全電動車 bZ4X。 圖片來源:Vachira Vachira/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豐田、本田、三菱、日產、凌志,日本品牌在國際汽車市場向來佔一席之地,其混能車更領先全球,但在 Tesla 引領的電動車(EV)市場,日本品牌卻近乎不見影蹤;當電動車在全球市佔率約 13%,在日本卻只佔 2%。究竟原本領先的日本車廠,為何落後於電動車市場?

儘管在 10 多年前,日產與三菱都推出混能汽車,但在當今全球電動車銷量榜上,沒有任何日本品牌能夠躋身首 20 名。2022 年全球最大汽車公司豐田總汽車銷量達 1,050 萬輛,其中只有 2.4 萬輛屬於純電動車,相比之下電動車龍頭 Tesla 同年售出 130 萬輛。豐田去年推出首款純電動車 bZ4X,卻又因缺陷問題導致車輪容易脫落,一度在去年夏季停售及回收

日本業界陷入創新者窘境?

經濟學人」報道指出,對於日本在純電動車市場滯後,部分評論歸咎於日本領先得太早;按照豐田任命的新社長佐藤恆治說法,這是「創新者窘境」(innovator’s dilemma)的典型案例。例如日本的標準混能車技術,是結合內燃機與電動機,配備再生制動技術(regenerative braking)供電的電池,不似插電式混能車(PHEV)從外部充電。

佐藤恆治解釋,日本業界領導為保如此技術優勢,反而對擁抱純電動技術不太積極。部分日本工程師,亦認定純電動車技術較簡單而嗤之以鼻。有日本車廠前高層透露,業界傾向相信時機成熟時,由混能車過渡到純電動車是輕而易舉,因此不急於一時。

日本業界早期押注氫能電池,作為零碳排的汽車技術,也顯然是錯誤決定。前首相安倍晉三任內曾經提倡「氫能社會」政策,豐田汽車亦於 2015 年向安倍交付首款氫能電動車 Mirai,但市場證明,氫能在推動輕型車輛電動化的作用不大。即使日本興建不少加氫站基建,但豐田依然難以推廣價格高昂的 Mirai,據報在國內市場只售出 7,500 輛。

豐田首款氫能電動車 Mirai,於澳洲的加氫站補充燃料。 圖片來源:Carla Gottgen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日本車廠還可能迎頭趕上嗎?

相比中國、歐洲和美國政府對純電動車的補貼愈來愈多,日本鼓勵純電動車的措施相形見絀。當地計劃 2035 年把汽車全面電動化,但其定義中包括日本引以為傲的混能車,其他發達國家卻全面轉用純電動車。與此同時,日本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補貼,仍遠高於純電動車,嚴格政策亦阻礙純電動車基建擴張 —— 日本公共電動車充電器數量,大約只有南韓的 4 分 1。

為迎頭趕上,佐藤恆治受命推動豐田步向電動化。在 4 月 7 日首次新聞發佈會上,豐田宣告計劃推出 10 款純新電動車車型,目標要在 2026 年前把電動車年銷量提高到 150 萬輛;本田則計劃 2030 年推出 30 款純電動車,又於去年與 Sony 成立合資企業,把企業重組計劃稱為「加速電動化」;日產汽車則表明,到 2030 年將推出 19 款純電動車,強調「電動化」是市場策略核心。

然而不少評論認為,日本廠商的反應太慢,未必能夠趕上市場變化。正如豐田推出純電動車型 bZ4X 的經驗表明,日本過於輕視純電動車技術,令他們誤以為過渡是簡單工序;有別於傳統日本車廠重視汽車硬件,純電動車更側重汽車軟件性能,這仍然有待車廠耐心經營。但當日本車廠急起直追時,部分長期客戶的忠誠恐怕已經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