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們:藝術長存,人生短暫。

A+A-

坂本龍一逝世,很多樂迷深深緬懷他的一生、他的作品,甚至借用他引用過的西方諺語「藝術長存,人生短暫。」(Ars longa, Vita brevis.)談這位藝術家對創作和人生的態度。這次我們就以「藝術長存,人生短暫。」為題,介紹相關好書。以下節錄 3 本有關「藝術長存,人生短暫。」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羅曼.羅蘭 著/傅雷 譯「米開朗基羅傳」

坂本龍一離世,很多人都會記得他引用西方諺語的名句:「藝術長久,人生短暫。」回望新書桌上,赫然發現一個新版的舊譯本,很適合這次的主題。那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撰寫,中國著名譯者傅雷翻譯的「米開朗基羅傳」。羅曼.羅蘭是 1915 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沉迷音樂的他寫了不少名人傳記和傳記小說,但最著名的作品不是他的貝多芬傳,而是主角人設類似貝多芬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傅雷也是音樂迷,他的兒子傅聰也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他在「傅雷家書」經常與兒子討論鋼琴演奏。米開朗基羅更不用多說了,他生於一個充滿藝術家的年代,在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翡冷翠生活。作為與達文西、拉斐爾等人比肩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一生卻充滿了悲觀、痛苦,不過這種痛苦多半源於一位藝術家對刻苦生活的堅持,他孤獨地生活,心中充滿不安,因為不停地工作,「身體變了形,走路時,頭上仰著,背傴僂著,腹部凸向前面。」這大概不會是我們對藝術家的美好想像。

羅曼.羅蘭的文字讓我們進入米開朗基羅的內心世界。自幼因愛好藝術而被父輩打罵,孤獨的性格令他不斷追求境界上的超越,譬如他很早就捨棄繪畫,因為雕塑是更宏大的藝術。的確,米開朗基羅這位藝術家的一生,多少令人想起貝多芬,他們不滿足於藝術上的美,而要追求更宏大的形式,更嚴肅的作品,對溫文爾雅的同代藝術家不屑一顧 —— 米開朗基羅與達文西的敵對幾乎把整個翡冷翠分成兩派。米開朗基羅與貝多芬一樣脾氣火爆,經常缺錢,但又救助於權貴又經常與他們衝突,米開朗基羅曾經頂撞教皇,後來又不得不在教皇面前下跪:後來這位大師就為教皇製作了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畫,即大家熟知的上帝與阿當的壁畫。羅曼.羅蘭為讀者呈現大師真實的煩惱和憎厭,他的人生多半處於板蕩和屈辱之中,最後只剩下病痛。

米開朗基羅生於 1475 年,逝於 1564 年,活了超過 88 個年頭,好像不算短暫,然而與他的藝術品相比,他生前所經歷的事大概沒多少人會留意,也不是令人羨慕的人生。羅曼.羅蘭這樣總結他的人生:「這座崇高的山峰,矗立在文藝復興期的意大利,從遠處我們望見它的峻險的側影,在無垠的青天中消失。」然後他寫道:「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逼近永恆。」其意思就是,偉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總是永恆的,雖然距離我們很遠,我們也不可能承受他及其作品的痛苦,但我們總應該去吸收一下那種氣場,才能有所提升。藝術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我們沒法生活在那種境界裡,但也豐富了我們的眼界和見識。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久石讓「感動,如此創造」

坂本龍一除了音樂成就,最讓人懷念是他對反戰反核和環保等社交議題積極關注,並以音樂宣揚理念,我見已有不少人推介他的自傳「音樂使人自由」。在眾多藝術類別中,音樂是最容易打動人心,尤其是純音樂,是世界語言,能無分國界地流傳。「一聽到音樂,會讓人感到震撼,或是流淚;或用手打節拍、律動身體,甚至想要舞動。這就是音樂擁有的原始力量。音樂的力量能夠直接傳達到人的身體與內心。」這是另一位同樣是我們熟識的日本音樂家久石讓,在他的音樂札記「感動,如此創造」中所分享的想法。可能是電影的關係,香港人對純音樂家的認識大都是來自日本,有坂本龍一、喜多郎、久石讓等。若想知道如何使藝術長存,除了教授的作品,不妨讀與教授同代的大師久石讓的札記,我相信許多人隨便就能哼出「天空之城」的旋律,他在書裡分享了他的創作心得,他的態度與情感,感動就是這樣創造,經典就是這樣流傳。

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藤本樹 Look Back

藤本樹短篇漫畫 Look Back 拷問的,或許就是一個問題的一體兩面。故事描述就讀小學四年級的藤野擅長和喜愛畫四格漫畫,每週的校報都會放上她的作品,但有天老師卻希望她能讓出一半的欄位給經常缺課的京本。藤野本來不願意,甚至妒忌京本的才華,直到她看到京本的作品。後來兩人見面,才發現京本是自己的大粉絲。後來兩人合作,再分道揚鑣,最後卻迎來意想不到的結局……

當選擇了一條路時,猶豫時都不免會回頭望,自己是否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尤其是嘔心瀝血的創作者,總有時刻會想如果當初沒有投身創作,會過得怎樣?Look Back 沒有透過這兩個女孩的故事交出答案,只用來提問。

向來不喜歡按牌理出牌的藤本樹,這篇也還是用其細膩的畫風、具電影感的分鏡和重複出現的畫面,緊緊抓著讀者的眼球和心,當中極多的彩蛋,不論是暗示與自己有關的主角名字,抑或是自己讀過的美術大學,還是在「京都動畫縱火事件」兩年後當日發佈這故事,To Look Back or not to look back,就留待大家細味。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