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影視產業講求回報率,票房需要有保證才會有人投資。其中一個方法是名著改編,把小說、漫畫和遊戲搬上銀幕。實際操作卻相當複雜,因為涉及不同文本間的轉換,絕非單純拿著漫畫照拍就可以。理想當然是乘著原著的名聲推高票房,但現實告訴我們,這類改編多數落得一個罵名,失敗是常態,成功反而是罕有例子,於是出現了「慘遭真人化」的說法。
在「慘遭真人化」的路上,「龍珠」認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把原本非常簡單的故事改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戲名告訴你,你根本不會覺得這與「龍珠」有甚麼關係。不過,這部將「龍珠」拍成 High School Musical 變奏的爛電影,揭示了荷里活在真人化時考慮的東西:原著是怎樣的故事其實不是很重要,就連編劇和導演都沒有仔細看過「龍珠」的原著,因為所有電影都是拍成相同的形狀。
荷里活以及與其緊密連繫的北美電影產業的主要工作,是不斷生產相似的影像產品。無論怎樣的改編,都需要放進既有的美式框架內理解,題材和節奏有樣板,讓人簡單易懂。荷里活的觀眾是全世界,你不能要求他們預先學習才看懂電影內容。所以,年輕撒亞人從外星來侵略地球的故事,不是拍成英雄動作片,就是喜劇電影,最後成了類近成龍的動作喜劇。
相比轉化一切的荷里活,日本的真人電影處於另一個極端。日本是抱著服務粉絲的心態去拍真人化電影,他們很清楚電影的主要觀眾群是在日本國內,海外票房只是額外贈送。好處是劇本不會偏離原著太多,但壞處是經常過分重現原著場景,把故事弄得支離破碎。當然這對於粉絲是沒有所謂的,因為破碎的劇情可以腦補完成。慣常結果是外面的人搖頭,裡面的人看得不亦樂乎。
追本歸因,我們需要問的其實是為甚麼要漫畫真人化,卻沒有多少把真人電影漫畫化的例子。原因很簡單:電影觀眾的基數遠比漫畫大,回報率也比漫畫高。正如動畫化的作用,電影化是把既有素材的價值最大化的手段之一。爛如「龍珠」都有接近 6 億票房,即使劇本再爛,粉絲都會去一探究竟。
有傳言說,Netflix 版本的真人「海賊王」劇集在試播期間被評為慘不忍睹,這應該沒有很意外。然而,對於訂閱數等同生命的 Netflix,有討論才有熱度,即使再爛,只要能吸引你付錢一睹這奇葩真人劇集,就是他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