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好電影壞電影,誰說了才算?

A+A-
電影「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劇照。

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在網上寫影評,但不是誰都可以成為影評人。理論上,影評人之所以是影評人,是因為他們擁有一般觀眾欠缺的專業知識和眼光,所以更能了解電影的價值,用筆替鏡頭分辨好壞。然而,所謂的專業判斷很容易偏離一般意義上的主流,造就了曲高和寡 —— 或者難聽點說,離地的結果。

日美聯合製作的「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電影」(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上映一星期,全球票房已經接近 7 億美元。以製作成本 1 億美元計算,誰都知道這部電影是穩賺了。相對上映即高開的票房,專業影評則不甚看好。截至下筆為止,爛蕃茄上影評人對普通觀眾的評分是 58% 對 96%,走向相當兩極。只有綜合評分機制的 IMDb,則以 7.4 分在某程度上如實地反映了兩者的平均值。

所謂的「影評人」都是一群文化界和電影界的人,判斷一部電影好不好看總是基於某些理論框架,否則無法稱得上是「專業人士」。這些框架免不了都受當下的思潮或人事影響,反映了某些價值取向,而這些「價值取向」往往脫離大眾,離地是慣常操作。正如今天我們回望 19 世紀末的現代主義和 20 世紀末的後現代主義,總是誇張地說是這是「時代思潮」,但如果仔細觀察當時的文化市場,你會發現大眾對這些東西根本不屑一顧。

所謂文化界、藝術界抑或思想界都是一種世界觀想像,把在小圈子中內循環的價值想像成席捲世間的潮流。也許那些價值最終會進入大眾的視野,但少說都會是在 10 年、20 年後。然而,這不代表專業與大眾的價值觀分歧只是時差,因為在小圈子中內循環的價值往往不只一種,十之八九會被塞到歷史的塵土下,活下來的有時只是剛剛好。

今天憑著政治正確獲得好評的作品,在明天可以變得一文不值;憑小圈子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也注定與大眾愈走愈遠。過去在小圈子中愈大聲的,愈容易被認為是時代寵兒,但在網絡時代的社會中,優劣對錯無時無刻都在被審查。不一定所有的大眾眼晴都是雪亮的,但擁有雪亮眼晴的大眾不會少。

香港填詞人黃偉文在 2004 年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獲得填詞人大獎,發表得獎感言時說:

失獎不一定代表輸,得獎不一定代表贏。如果有選擇,我寧願沒有得獎卻大家為我覺得可惜,總比得獎卻有人覺得我不配更好。

曲高和寡還是離地固執,時間會證明一切。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