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工人姐姐是香港人的良師

A+A-
圖片來源:Filcorz/Shutterstock

疫情彷彿一下子就過,但過去幾年發生太多事情,我們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乎回不去了。最明顯是工作,香港人習慣了 WFH(在家工作)模式,公司省了資源,員工毋須舟車勞頓,大家如常網上開會討論,電郵來往,更多時間享受在家的日子。以往常要在公司吃外賣,或到樓下肩貼肩急忙地完成一頓午飯,現可在家煮個簡便午餐,吃得健康,省下來的錢,夠去旅行。

在疫情高峰時,大家都開發了很多香港新景點,野餐郊遊成為常態,因為曾禁晚飯堂食,每個香港人都修煉成自煮高手,簡單做個便當,帶到郊外享受,易如反掌。到開關後,一切如常,又回到 4 年前的日子,九龍城、土瓜灣率先被攻陷;灣仔海濱插針不入;尖沙咀、旺角、銅鑼灣再現旅行團購物。幸好我們都懂得避開人潮,遊客太多的地方,早就少去了;專門做遊客生意的餐廳,過門不入。大家都覓到生存之道,在城市邊緣找到可享受生活的地方,不再跟遊客逼在名店,不再買失了設計味道的品牌。物質生活可能不及從前,但精神層面好像有點不一樣。

然後我細心想,這種工作模式和修為境界,其實跟香港的工人姐姐一模一樣!試想一下,工人姐姐上班不用逼車,基本上每天 WFH,她們毋須見同事、沒辦公室政治、減省了多餘的車費和人事關係、可專心完成工作。午飯時間不用人逼人,可到街市買鮮肉蔬菜自煮自吃,吃得健康有益。放假時,她們自知好些名店消費不起,反而懂得走位,在郊外、廣場、橋上,尋找自己的空間,享受音樂、舞蹈,和朋友之間聊天的樂趣。

她們懂得享受假期,每星期準備自己喜歡的家鄉食物,不重名貴,只要地道風味,如野餐一樣,有草地有涼風,你可見她們吃得津津有味,常掛笑臉,滿足程度其實不遜於我們排隊到餐廳用膳。

香港的女傭大部分來自菲律賓和印尼,她們祖國同樣有政治不穩的問題,一個女子放棄家人離鄉別井來香港工作,絕對可以每天愁眉苦臉,但她們好像有自己一套樂天知命的生活方式,開懷大笑的時間更一定比我們多。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如果比家中的女傭還低,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明天開始,或者要好好請教工人姐姐,她們可能是我們生活的良師。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