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的戰略自主大計,只會撕裂歐盟?

A+A-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聯合記者會。圖片來源: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聲言,台灣事務與歐洲無關,歐洲不應成為美國「附庸」,要做中美以外「第三勢力」,隨即惹來歐美政壇反響。縱然有輿論抨擊馬克龍奉承中方,但其實有關言論可不是為中國度身訂做 —— 他數年來致力提倡歐洲「戰略自主」,但都惹來歐盟內部反響,最新言論恐進一步撕裂歐洲。到底馬克龍在盤算甚麼?

如何使法國再次躋身列強?

去年普京宣佈開戰前,馬克龍努力扮演調解員,頻繁為俄烏兩國斡旋。縱然還是阻止不了戰爭爆發,但馬克龍在國際舞台的落力演出,深得法國選民支持,不少分析都認為這保證馬克龍在去年順利連任。奇怪的是,戰爭爆發後馬克龍還是拒絕放棄調解,與普京保持友好,即使俄羅斯導彈如雨下,馬克龍還是呼籲歐洲「要保障俄羅斯的安全需要」,又勸籲國際不要「羞辱」俄羅斯,惹來歐盟及國際抨擊。

這種國際事務的奇怪取態,其實貫徹馬克龍的外交方針,甚至延續到對華政策上。歐洲智庫組織「馬騰斯歐洲研究中心」(Wilfried Martens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高級研究員 Eoin Drea 曾經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分析,馬克龍始終相信,法國可扮演全球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調解員,足以使法國與傳統大國平起平坐。

這不但反映馬克龍的個人意志,更可能反映法國的後冷戰國際定位問題。當英國早在「後帝國」時代調整自我定位,法國卻始終難以接受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但也無力為東歐提供美國以外的政治及安全庇護。如何使得法國重新躋身列國,經常被視為最優先事務。去年大選期間,馬克龍對手勒龐(Marine Le Pen)的競選團隊便承認:「當馬克龍在國際舞台代表法國時,我們就不能攻擊他。」類似的外交取態,遠至歐盟成立以前,就存在於法國國策之中。

按法國模式重構歐盟

法國在歐盟的領導角色,也是保持國際地位的關鍵。馬克龍早於 2017 年上任法國總統後,便曾在巴黎索邦大學演說,闡述他心目中的未來歐洲願景。他慨嘆歐洲太集中於內部分歧,歐盟財政與預算限制引發無休止的衝突。為了建立雄視世界舞台的「強大歐洲」,馬克龍提倡以共同政治、經濟及社會模型,建立權力集中的歐盟體制。

Drea 分析指出,馬克龍其實是按法國的「經濟國家主義」(Economic statism),以重新構思歐盟的定位,企圖使歐盟擺脫美國而取得「戰略自主」。美國去年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RA),為美企提供大量工業補貼和保護措施,引起歐洲擔心跨大西洋貿易要面對不公平競爭。馬克龍與歐洲議會內的法國保護主義者便把握機會,試圖藉以推廣保護主義,同時反對與美國合作的大西洋主義(Atlanticism)。

身為馬克龍盟友的歐盟內部市場專員 Thierry Breton,率先利用歐洲對美國 IRA 的疑慮,提倡法國式的經濟國家主義,主張透過補貼推動工業戰略。他還明確提倡歐洲主權基金的概念,以「直接、快速和靈活的預算」,支持工業領域中任何有利歐盟主權的發展項目。

然而,7 個歐盟成員國公開表明,反對歐盟為工業補貼額外舉債。今年 2 月 9 日歐洲理事會特別峰會上,法德兩國再推動工業補貼計劃,又普遍遭其他成員國反對。Drea 認為,從會議無法得出任何有意義的共識可見,歐盟內部有強烈的反法國經濟國家主義立場。

馬克龍徒勞無功的國際調解工作,贏得了法國選民,卻輸掉了不少歐盟成員國信任,加深與歐盟成員國的分歧。他期許歐洲按法國模樣一體化,結果反而加劇歐洲分裂。如今馬克龍再登國際舞台,訪華期間重提擺脫美國的「戰略自主」大計,恐怕正在進一步撕裂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