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人類填海造地,超過香港面積兩倍

A+A-
中國與斯里蘭卡合作發展的科倫坡國際金融城計劃,在科倫坡沿岸大規模填海造地,地盤圍板印有國際金融城的構想圖。 圖片來源:Atul Lok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明日大嶼」計劃公眾諮詢將於今日結束,但保育爭議相信不會就此止息。最新研究便發現,2000 年起全人類填海面積達到 2,530 平方公里,相當於全港陸地面積(1,114 平方公里)兩倍有多,大部分集中在發展中地區,特別是中國;約 70% 位處低窪地帶,意味著要面對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這是首項針對近岸填海的全球調查,研究人員利用 2000 至 2020 年的衛星圖像,分析 135 座人口 100 萬以上的城市,發現其中 106 座曾經擴張海岸線,面積相當於 2,586 平方公里的盧森堡。有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 Earth’s Future

研究發現,有別於 20 世紀歐美發達國家主導填海,21 世紀最熱衷填海的城市,通常位於發展中的亞洲及非洲地區,伴隨經濟體快速增長而出現。其中以中國、阿聯酋、印尼、尼日利亞、加納和安哥拉的填海工程最頻繁,擴充港口是最常見的理由。

面積計算,全球 10 大填海最多城市,全數由中國包攬,其中以上海冠絕全球,20 年內新增 350 平方公里土地;其次是天津,填海約 328 平方公里;第三是寧波,填海面積同樣多達 323 平方公里。

相比起來,美國同期只有洛杉磯錄得顯著土地增長,填海僅 0.29 平方公里,全球排名 85 位。事實上,洛杉磯不是沒有填海需要,但作為已發展地區,大規模港口建設工程早在 20 世紀完成。同樣在上世紀大規模填海的香港,踏入 21 世紀新增土地約 6.79 平方公里,填海面積排全球第 35 位。

填海計劃通常都標榜「綠色」

領導研究的修咸頓大學自然地理學家 Dhritiraj Sengupta 與其他研究員指出,人口增加不是填海唯一驅動力,工業化與城市空間需求是重要因素,有小部分地方則以建立「名聲」為目的,例如杜拜的棕櫚群島。預料在有意重建城市品牌形象,或意圖刺激收入增長的城市,填海工程仍會陸續有來。

研究團隊亦提醒,環境因素與海水上漲的威脅,同樣表明這些新造土地不可持續,但這沒有阻礙填海進程,其中約 70% 新填海地位處低窪地區。Sengupta 指出,相比起應對海水上升的措施,很多填海計劃反而標榜「綠色」,如推銷新填海地的公園、人工湖或濕地可恢復自然生態。

縱然大部分填海工程都位處都市化地區,但正如其他研究指出,填海要灌注大量沉積物、興建水泥造海堤、填平沿海濕地,依然會為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研究氣候適應能力的東英吉利亞大學學者 Robert Nicholls 認為,填海工程的審批程序中,必須把環境因素納入重要考慮。「在需要的地方填海是有意義的,但你必須以負責任的方式處理…… 認真考慮是否真的需要。這都是價值判斷的問題。」

「流水落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半小時)

日期:4 月 5 日(三)

時間:上午 11 時 50 分至下午 1 時 52 分

地點:K11 Art House(7 院)

戲院地址: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18 號 Victoria Dockside K11 MUSEA 4 樓

票價:成人 120 港元;學生/長者 90 港元

嘉賓:導演 賈勝楓

主辦:CUP 媒體及夕拾x閒社 Mellow Out

報名請瀏覽:https://pse.is/4v77w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