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學界 KOL 捲入背妻偷食醜聞,引起連番網絡討論。事實上,哲學界有外遇絕不稀奇,最著名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他們是唇齒相依的終身伴侶,但各自發展出其他浪漫與性關係 —— 大前提是雙方都事先有協議共識。
1929 年,西蒙波娃與沙特在巴黎索邦大學惺惺相惜。他們既是同學又是競爭對手,一同報考享負盛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哲學教師資格會考(agrégation)。沙特以優異成績得到第一名,西蒙波娃則以 21 歲之齡,成為史上通過考核的最年輕學者。
同年 10 月,二人開展浪漫關係,終身分享彼此一切。他們每天都在巴黎的咖啡館約會,寫作和編輯彼此的作品 —— 西蒙波娃發表的作品中,沒有一篇沒有沙特的參與;沙特亦形容對方為其作品的「過濾器」,有學者甚至懷疑,部分沙特著作是由西蒙波娃代筆。二人死後並排安於巴黎蒙帕納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
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恰如一對模範夫妻,但其實他們在世時未曾同住,所協議的關係模式也叛離主流。按照「沙特與波娃的巴黎」(Le Paris de Sartre et Beauvoir)的傳記作家 Pascale Fautrier 說法,沙特向西蒙波娃表明,不打算忠於單一伴侶,從根本上否定一夫一妻,於是與西蒙波娃協議,實驗「非資產階級」的反傳統關係。在坦誠相對的基礎上,允許彼此有外遇。
可以說,他們以自身關係展開一場極限實驗,重新議定自由與責任的平衡,這種實驗精神貫徹於他們的哲學思想中 —— 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否定上帝與任何既定戒律規條,深信人有選擇的自由,也要為每個選擇承擔無可逃避的責任。著名哲學家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解釋,他們透過哲學主張及私人關係,「對西方哲學提出非常激進的改革」,透過人生實踐追問甚麼才算自由。
與沙特的關係是人生最大成就?
然而,這種表現前衛的親密關係,即使在思想前衛的知識分子圈內亦有爭議。兩人作為學術界明星,各自尋歡的新聞亦吸引法國小報爭相報道。最為人詬病的是西蒙波娃與年僅 16 歲的女學生 Bianca Bienenfeld 發展師生戀後,把情人介紹給沙特認識,沙特隨即向對方展開熱烈追求,展開複雜的三角關係。多年後 Bianca 才出書控訴,受到西蒙波娃的「性剝削」。
爭議還不止於此,1939 年西蒙波娃又涉嫌引誘女學生 Natalie Sorokine,家長後來控告西蒙波娃誘拐未成年人士,使得西蒙波娃一度被吊銷教師牌照。此外,西蒙波娃的外遇關係都相對長久,與美國男小說家 Nelson Algren 有長達 10 年的跨太西洋情書往來,把對方稱為「親愛的丈夫」;而在 1950 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她都與電影製片人 Claude Lanzmann 同住。
至於沙特,「獵食對象」以年輕女性居多。他會花數月乃至數年時間,以說服對方跟他上床,然後興奮地跟西蒙波娃分享細節,甚至不止一次與西蒙波娃「共享」外遇對象。據說沙特習慣為情婦支付房租,以確保他們在附近居住,但又要阻止她們彼此認識,西蒙波娃有時也是共謀。
這些經常落入法國傳媒花邊的風流韻事,究竟是否屬於追求自由的哲學實踐,學界多年來爭議不斷。西蒙波娃在晚年回顧一生而始終無悔,宣稱無論有多少著作和文學獎項,無論自己在婦女運動扮演甚麼角色,與沙特的關係始終都是其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