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口多又富裕,卻也是全球老得最快的社會之一。需要照顧的人急增,提供照顧的人變少,預計到 2050 年,當地護理業將有 67 萬個空缺。有見及此,研究員目前競相開發能為醫生、護士及護理員分擔工作的機械人。老年電子學(geriatronics)這門利用先進科技應對老年學、老人科和看護的全新領域,更是備受注目。
慕尼黑工業大學成立的慕尼黑機械人和機器智能研究所,相信老年電子學是「應對人口變化和護理人手不足的答案」,通過發展度身訂做的機械人和輔助技術,有望「使長者盡可能長時間過上獨立自主的生活」。研究所還將此部門設於加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這個全德其中一個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Abdeldjallil Naceri 表示:
現在我們有自動提款機,可以從中提取現金。基於相同模型,我們可以想像,他朝人們可在某種技術中心進行身體檢查。
在多位醫生幫助下,實驗室十多位科學家現正開發類人型機械人 Garmi。它以滾輪當「腿」、屏幕當「臉」,目標是為病人作出診斷、提供護理及治療。若然成事,醫生可遙距評估機械人的診斷結果,對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們意義重大。屆時 Garmi 也可在家中或養老院,為長者送餐、扭開瓶裝水、跌倒後代為求助,或安排與親友視訊通話。
Naceri 形容:「它像個 3 歲小孩。我們要把一切都教給它。」參與計劃的醫師們會定期到實驗室,就進展給予意見和回應。78 歲的退休醫生 Guenter Steinebach 是其中一員,他以操縱桿遙距控制 Garmi,把聽診器放到作為實驗對象的研究員身上,隨即看到面前的屏幕顯示出健康數據。「對我來說,這個機械人像夢一樣。」然而,並非人人都充滿期待。
鎮上的 Sankt Vinzenz 安老院雖為計劃的合作夥伴,74 歲院友 Rohrer 太太卻笑言:「機械人頂多能做些斟茶遞水的事。」院長 Eva Pioskowik 說即使她長期缺人,也不期望 Garmi 可頂替護工,但相信「它可讓我們花更多時間與院友相處」。Naceri 強調,統計表明「2030 年起,我們必須能夠將此技術融入社會」,卻明白最大難關是大眾對機械人的接受程度。「他們需要相信機械人,需要能像我們今天使用智能手機一樣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