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者剖白,TikTok 如何傳播集體抽搐症狀?

A+A-
「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曾就 TikTok Tics 作專題報道。 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去年,西方多國有數千名年輕人出現突發抽搐症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看過某些 TikTok 網紅身體抽搐的短片,以致西方媒體驚現「TikTok Tics」(抖音抽搐)的新聞頭條。究竟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怎可能透過社交媒體傳染?有傳媒追訪康復者的心路歷程,並向神經科學者探尋原因。

多個世紀以來,人類都曾經爆發類似的神秘集體症狀,通常是透過緊密的社群聯繫傳播,特別是承受共同壓力的群體,但這種現象常被人以邪靈附體解釋。意料不及的是,百年一遇的疫情引發全球共同焦慮,大家都透過社交媒體抒發情緒,形成面對共同壓力的網上社群,令 TikTok 成為大爆發的重要媒介。

綜合各地報道,患者身體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抽搐,不由自主的眨眼、拍打自己、不斷旋轉或跳躍等,他們更可能發出奇怪叫聲,或者重複某些詞彙。英國 Channel 4 電視台去年報道,有 11 歲患者與朋友吵架後病發,不但身體抽搐,更會失控重複拍打和咒罵母親。另一名年輕患者承認,有在 TikTok 上載抽搐的短片,看到其他網紅的抽搐片段後更病情加劇。

透過觀察而傳播的病症?

當時有不少傳媒報道,青少年集體患上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愛丁堡大學神經學教授 Jon Stone 卻撰文解釋,雖然抽搐是妥瑞症主要症狀,但妥瑞症是早於幼兒時期出現的發育障礙,甚少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發音抽搐也不算常見。

他由此推斷,這些青少年的病症為「功能性抽搐」(Functional Tics),屬於「神經系統功能性失調」(Functional Neurological Disorder,FND)眾多症狀之一。背後成因相當複雜,但患者確實可能通過觀察別人抽搐,誘發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類似於看到別人打呵欠,你也可能會打呵欠,或感到困倦。」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以 8 個國家近 300 個病例進行分析,進一步發現年輕患者中,有 5 分 4 本身有精神病病歷,有 3 分 1 曾經有創傷經歷,而且大多數為女性、跨性別或者非二元性別,可能與他們面對的歧視壓力和創傷經歷有關。

TikTok 瘋傳的抽搐病發短片

現年 18 歲加拿大學生 Aidan 是康復者之一。她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透露,在青春期確認自己是雙性戀者、認同非二元性別後,接連受同學欺凌。疫情期間全面停課,反使她鬆一口氣,並經常上 TikTok 打發時間,她特別留意到公開患妥瑞症的年輕歌手 Billie Eilish,其抽搐片段竟然被剪輯成 TikTok 短片,她坦言從片段發現「既陌生又令人陶醉的聯繫」。

2021 年初防疫措施解除,Aidan 重返校園時再次面對同學欺凌,結果精神異常緊張,曾經向父母發短訊求救,形容自己驚恐症發作,有時呼吸困難、會扯自己的皮膚。雖然有治療師跟進情況,但 Aidan 某日放學後突然全身抽搐病發,頭部和雙臂猛烈擺動,有時會發出尖銳叫聲。

母親 Rhonda 目睹病發過程,驚恐不已,感覺女兒快將崩潰似的,於是把女兒送到急症室。當時醫生無法確定病因,但從神經科醫生的報告得知,卡加利同時有十幾名青少年有類似痙攣病症;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亦有診所報告,突發抽搐的青春期女患者空前增加。後來全球病發人數多達數千人,更成為西方新聞頭條。

刪除 TikTok 保健康

當時專家有共識相信,病例有共同源頭,但始終查無所獲,直到卡加利大學神經科醫生 Tamara Pringsheim 在女兒的建議下觀看 TikTok,她才驚訝發現有多段年輕人抽搐片段,部分網紅重複一系列單詞、配合一系列奇怪動作,以多段妥瑞症為標籤的短片,累計有 77 億次收看。Pringsheim 有求診患者的抽搐片段,在平台上流傳。

確認病因只是第一步,康復卻是漫長的過程。Aidan 持續半年時間,每星期花 8 至 10 小時見不同治療師,探討校園生活和社交面對的壓力。最終她按治療師建議刪除 TikTok、服用抗抑鬱藥,父母也被要求轉移注意力,皆因女兒的抽搐症狀,有可能是無意識地吸引父母注意力而起。

隨著疫情結束,不少患者重新投入社交生活,醫生發現抽搐病例也迅速減少。如今 Aidan 亦以優異成績如期畢業,在卡加利大學修讀藝術,在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協助下,她學會抒緩焦慮和負面情緒,再沒有抽搐症狀,明年初開始可停止抑鬱藥療程。最重要的是,她再沒有使用 TikTok,不是因為害怕舊病復發,而是覺得 TikTok 實在太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