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近來引起學術界爭議,除了擔心學生借 AI 生成論文魚目混珠,亦有學者把 ChatGPT 並列為聯名作者。澳洲國立大學公眾科學意識中心訪問學人 Danny Kingsley 指出,最近接連有國際期刊強硬回應,宣佈禁止 ChatGPT 名列為學術作者,究竟背後衍生甚麼問題?
把 ChatGPT 列為學術作者,聽起來有點牽強,但確實有人這樣做。美國法律學者 Andrew Perlman 去年 12 月就在期刊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與 ChatGPT 聯名發表論文,探討 AI 對未來法律行業的衝擊;英國護理學學者 Siobhan O’Connor 亦與 ChatGPT 聯名在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發表論文,探討 AI 與護理教育的關係。
然而,利用既成系統發表論文,也不是毫無問題。有部分研究人員嘗試把另一個 AI 系統 GPT-3 列為作者時,卻無法填寫「作者」的電話號碼和電郵地址,亦無法回答 GPT-3 是否有利益衝突。
在連串爭議下,學術出版商開始放棄含糊的取態,接連有期刊宣佈封殺 AI。上星期,知名的「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期刊分別更新編輯政策,其中「科學」嚴正聲明,ChatGPT 或任何其他 AI 工具生成的文本、數據、圖像或圖表,「都不能用於作品當中」。
「自然」期刊禁止 AI「大型語言模型」(LLM)並列作者,條文解釋:「任何作者身份的歸屬問題,都伴隨著作者對作品承擔的責任,而 AI 工具無法承擔同類責任」。條文又建議,研究人員可在研究方法、致謝、引言等適當地方,交代使用 AI 工具的情況。
封殺 AI 與潮流背道而馳?
學術期刊的澄清之所以重要,背後關乎作者身份在學術界的意義。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本身不會得到稿酬,他們是通過在期刊發表論文的次數,以增加獲得研究資助的勝算,以及獲得晉升的機會。縱然論文聯名作者不一定有份親自執筆,但都理應參與研究工作,表明對研究成果承擔責任。
除了 AI 難以承擔責任外,論文的作者名單排序同樣構成問題。在大多數研究領域內,排名第一通常是主要作者(lead author),部分領域也有其他規則,例如按照字母順序排列作者先後。ChatGPT 的定位與角色,似乎為既成系統帶來衝擊。
學者在期刊發表論文的過程中,會把論文版權轉讓予學術出版商,令出版商得以就論文向讀者收費,但 AI 程式是否「擁有」版權同樣有爭議,世界各地版權法對此都未有最終定案。美國早前曾經有案例,爭議圍繞著猴子以手機自拍,是否意味著猴子擁有自拍照的版權,案件最終以不承認猴子為版權擁有者作結。
不過 Kingsley 認為,即使出版商如何否定 AI 的作者身份,依然無阻學者運用 AI 協助研究,國際學術界終究還是要為 AI 應用更新指引。學術圈鼓勵增強研究透明度,公開承認 ChatGPT 的應用也當是大勢所趨,或會成改變學術圈過於側重作者地位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