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醒來打開 Facebook,沒掃幾頁,就看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前輩 cap 圖抨擊。我連牙都未刷就急忙回應,重點是前輩的批評點出的是事實,所以我只能謙卑地認衰。那我所犯的到底是甚麼事呢?簡單講就是做了「標題黨」。
今時今日,做媒體大部分文字都是被放在網絡平台。文字放到網絡上和印刷書刊上最大的分別,就是其化整為零之後,受歡迎與否無從掩飾。
以前做雜誌,你只會知道哪一期雜誌好不好賣,而文章印在其中一版,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人有讀。正因如此,在寫文章的時候,你需要花心機的,只是如何寫下各種你認為有價值的資訊,以及你非常個人的感覺,幾乎都不需要考慮讀者或是市場,是否喜歡那內容。
自從多媒體成為主流,文章也由印刷轉移到網絡平台上,「跑數」就成了寫作時其中一個重要考慮。每一位編輯和記者,在文章刊登了之後,文章的觸及率、閱讀人數等數字,全部記錄在網頁後台。
不少雜誌社甚至會因此將記者的「業績」化為工作評核的依據。這記者一個月寫了幾多篇文章?每篇文章帶來多少瀏覽量?在社交平台上又獲得多少反應、留言、分享?這一切都會變成記者工作是否合格的指標。
或許我已經不是在雜誌社上班,但編輯部受到的壓力卻深植腦海,寫作時往往也就會同時考慮到這些「流量密碼」。標題黨、農場式內容、搶眼球、引發爭端的文章,都是為了數字而服務,作為寫手,我也難免有時會迷失當中。
前輩批評我標題寫得太過庸俗,內容也難免譁眾取寵,我必須承認當中的計算的確是多了。回應之後前輩也給我鼓勵,對我說不妨給自己更多的信心,把文章寫好才是正道。這些我都理解,也不是沒有做過,不過沒說出來的是,也許自己不學無術文筆拙劣,實在有太多經驗是花費了許多心機,寫出自以為有深度的文章,卻在流量上輸得徹底。
也許我的確能夠吸引到一小部分有心機陪我癲的讀者,如果我是只以這群小眾來作目標的話,倒也樂得輕鬆。然而有時候網絡生態的悲哀是在於,如果你一直只珍惜這些小眾,你的觸及率就會無可避免地一直被減低。
如果那個平台只是屬於我個人的還好,那是曲高和寡、自作自受。但如果那個平台是兄弟們苦心經營,然後讓我有一席之地大放厥詞,而我卻一味寫一些小眾到不得了的文章,日積月累地拉低整個平台的表現,難免於心不忍。
於是,我能夠做的,就是努力尋求平衡,有時寫一些我自以為有深度,也許沒辦法獲得大量掌聲的文章,有時就寫一些狗血跟風的無營養文字,去換取一個更好的網絡生存空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