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憂鬱,不如做些好事

A+A-
圖片來源:Africa Studio/Shutterstock

做好事真的可以利人又利己?近日有研究顯示,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人,可以透過為他人做些好事來幫助自己。善意行為會為患者的病情帶來改善,甚至比其他兩種用於治療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技術效果更好。

帶領研究的俄亥俄州立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生 David Cregg 指出:「社會聯繫是與幸福最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之一;而善意行為似乎是促進這些聯繫的其中一種最佳方式。」Cregg 與同校心理學教授 Jennifer Cheavens  共同進行這項研究,並發表於期刊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這一發現,證明許多人對抑鬱症患者的既有想法可能有誤。Cheavens 說:「我們常常認為抑鬱症患者已有很多問題要處理,所以我們不想他們因幫助別人,而再加重負擔。但這些結果卻恰恰相反。為人們做好事,並關注他人的需求,實際上可以幫助抑鬱症及焦慮症患者自我感覺更好。」

該研究涉及俄亥俄州中部 122 名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焦慮和壓力症狀者。簡介研究後,參加者被分成三組。其中兩組接受抑鬱症認知行為療法(CBT)中常用的方法:計劃社交活動或認知再評估。社交活動小組每星期計劃兩天社交活動;而認知再評估小組則至少記錄個人情況兩天,幫助他們識別消極的思維模式,由此糾正他們的想法,減少抑鬱及焦慮狀況。

第三組的成員,被要求每星期兩天,每天做三件好事。好事的定義則為:「有益於他人或使他人快樂的大小行為,通常要在時間或資源方面付出一些代價。」參與者事後分享他們做過的一些好事,包括為朋友烤餅乾、主動載朋友一程,以及為室友留下附鼓勵說話的字條。參與者按指示行事,維持 5 星期後接受評估。研究人員再在 5 星期後為參與者檢查,看看這些干預活動是否仍然有效。

結果發現,在 10 星期的研究後,三組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都有所提高,抑鬱和焦慮症狀也有減輕。Cregg 說:「做好事比社交活動及認知再評估更具優勢,因為好事能讓人們感覺與他人的聯繫更緊密,這是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果顯示,做好事組在生活滿意度以及抑鬱和焦慮症狀方面,比認知再評估組有更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