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A+A-
關於狩獵的詩作 Cynegetica,據指在羅馬帝國皇帝卡拉卡拉時期寫成;圖為東羅馬帝國時期的一份手抄本,描繪了捕魚的場景。 圖片來源:Werner Forman/Universal Images Group/Getty Images

在動物考古學界,研究地中海的魚骨就像走入了死胡同。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用現代目光看待過去

Mylona 生於希臘北部一個以魚類為主食的地區。1991 年,她在克里特島具有 3,500 年歷史的米諾斯(Minoan)文明遺址帕萊卡斯特羅(Palaikastro)挖掘出許多細小魚骨。適逢當時希臘考古學家剛開始採用更精細的浮選法(water flotation method)研究土壤,發現愈來愈多魚類遺骸。惟學術界普遍認為山羊和綿羊才是古希臘人首選的肉類蛋白質來源,當時發掘的魚骨數量,尚未足以改變學者們對古希臘漁業的想像。

1993 年 Mylona 著手籌備魚骨檔案庫,用來比較魚骨遺骸與現代魚類。因希臘的大學不教授動物考古學,之前並沒有任何存檔。10 年間,她經常前往克里特島的魚市場或停泊漁船購買各種魚類,埋於泥土數月待其腐化,再將掘出的魚骨像整理圖書一樣歸檔,藉此對照及計算古代魚骨遺骸,希望為古代漁業建立基準資料。但收集現代漁業的基準數據也絕非易事,因圍繞地中海的 22 個國家,濫捕情況愈演愈烈。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2019 年地中海和黑海只有 36.7% 的魚類被可持續捕撈。埃及在 1970 年代建造阿斯旺大壩後,經尼羅河三角洲流入地中海的養分減少,令浮游生物數量下降,該地區其他水壩亦造成類似破壞。1869 年,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彝士運河落成,藉此避開繞過非洲之角的昂貴航運,自此數百種外來物種湧入地中海,為現今全球入侵最嚴重的海域,部分入侵物種如圓斑兔頭魨更具毒性。

當年 Gallent 的論述,或許正是歷史生態學家所謂的當下主義(presentism)—— 以現代目光看待過去 —— 的例子。而收集魚骨比哺乳動物遺骸更難,因為魚骨通常很小,即使如 7 公斤的石斑魚,留下的骸骨可能亦不超過兩厘米。Mylona 首次對 4 根大魚骨進行浮選法時,從中又發現了 4,000 根魚骨;考古學家以相同方法研究愛琴海及許多沿海遺址時,幾乎在每處都發現成百上千的魚骨,魚類顯然是古希臘飲食的重要來源。

缺乏過往的紀錄,對現在有甚麼影響?

希臘拉夫蒂港附近的傳統漁船。 圖片來源:Nicolas Economou/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對古代地中海漁業的誤解,加上一直缺乏基準數據,更影響了現代漁業的發展。漁業研究員 Manos Koutrakis 一直收集家鄉卡瓦拉(Kavala)的漁業數據,發現其魚量在過去 50 年大幅下降。2015 年,希臘統計局考慮禁止 20 匹馬力以下的船隻捕魚,但希臘大多數漁船可能都屬此類。另外,大型捕魚船的出現亦影響當地漁民生計,惟至 2016 年希臘才創建網上數據庫,收集長度超過 12 米的船隻出海數量。

儘管世界各地漁業也陸續轉向配額管理,如採取季節性開放及限制捕魚網尺寸等措施,但希臘漁業因缺乏精確數據,難以制訂有效方案;2017 年起,歐盟終於訂立法規以確保數據質量。另外,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 Daniel Pauly 在 1995 年提出了「轉移基準」的假設,認為每一代人衡量漁穫的基線會向下移,例如以往的希臘漁夫可能在 1 小時內捕獲 100 條鯛魚,但因缺乏數據記錄,其後代或會以為每日捕獲 10 條魚便是豐收。

Pauly 並不接受地中海為貧瘠海域的主張,從羅馬記載得知,海中或曾有大量灰鯨,牠們從更廣闊的大西洋帶來營養,透過其糞便使海洋肥沃,後來或遭羅馬人獵殺而絕跡。Mylona 將繼續為更豐富的地中海遺產進行論證:「近年歐盟愈來愈關注海洋生態,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資金…… 現時考古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築起海洋生物學與海洋保護之間的橋樑,有效運用從考古和歷史學所得的漁業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