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進化以來,至 2007 年多數人口才聚居於城市。人與自然的互動減少,對身心健康俱有影響。研究指出,僅是觀賞自然環境已有助改善唾液皮質醇水平、血壓和血流量;而多接觸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以提升免疫力。近年,專家更發現湖泊和河流等藍色空間,或比綠色空間更有益,於是結合海洋活動與治療,向全人類提倡「藍色健康」。
藍色處方:可治療也可預防疾病?
藍色健康的概念始於約 10 年前,英國修適士大學對 2 萬人進行調查,隨機記錄他們的感受,從過百萬個回覆中發現人們置身藍色空間中最快樂。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亞大學(GCU)最新研究顯示,處於藍色空間可降低壓力和焦慮水平、肥胖、心血管疾病和過早死亡風險;逗留時間的長短更與降低體重指數(BMI)和死亡率有關。
英國慈善機構「海洋保護區」(Sea Sanctuary),自 2006 年起便以名為 Irene 的帆船在康和(Cornwall)海岸巡航,讓大多曾經歷焦慮、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問題的參與者出海冥想和與治療師會談。另一慈善團體 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WWT)則讓單親父母、COVID 長期患者、慢性疾病或心理障礙患者,於其倫敦濕地中心參加為期 6 週的「藍色處方」計劃,每星期進行一次散步、觀鳥或品茶等刺激感官的活動。
WWT 的合作夥伴心理健康基金會(MHF)稱,65% 的人表示靠近水的地方可改善其心理健康。今年,英國雅息特大學與 WWT 和 MHF 展開研究,計劃未來幾年內以評估藥物的方式為自然處方作臨床試驗。WWT 健康與福祉研究員 Jonathan Reeves 認為,除了治療,還應投放更多資源於促進健康,而藍色空間正有助從根本上預防疾病。
聲音 —— 海浪的力量
水聲可刺激一種無需刻意集中的「非定向」注意力,平靜心靈;而急流聲和海浪拍岸聲屬「粉紅噪音」(pink noise),頻率證實有助睡眠和提高記憶力。而水上活動如游泳或衝浪等更能引發一種環境協調感。紐西蘭非牟利環境信託機構 Mountains to Sea Wellington 的一項計劃,就讓可能從未接觸過海洋的 tamariki(毛利兒童)沉浸在島灣中浮潛,藉此加強他們與環境的聯繫、成就感和對未來的希望。
現時全球約 40% 人口生活在距離大海 100 公里的範圍內,更多人住在河流沿岸或湖岸,但礙於路途不便或污染而未能享受藍色空間。創立於 2016 年的歐洲研究計劃 Blue Health,集合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專家和城市規劃師,重新設計城市的藍色空間,並衡量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例如在英國普利茅斯的社區開闢一條通往河流的小路、增建浮橋或休息區。另外,在英格蘭西南面人口最多城市 —— 布里斯托的郊區,有一佔地 30 公頃的 The Wave 衝浪公園,今年與社會影響組織 Open Minds Active 合作,為從小被禁止到湖泊活動的穆斯林女性,帶來為期 6 週的衝浪體驗。
設置藍色空間不但需考慮公眾安全問題,英國受污染的水道也是另一挑戰。2019 年,英國只有 14% 河流的生態狀況良好。但無論是潛水或到附近水域放鬆,愈來愈多藍色健康的相關研究表明,藍色空間對身心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