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記者,實在沒可能錯過「她說」(She Said)—— 一齣開宗名義改篇自「紐約時報」普立茲獎調查報道及暢銷小說「性、謊言、吹哨者」的電影,揭發美國著名製片人哈維溫斯坦對女星及女助手一連串的性侵行為,並追溯一直以來整個荷里活娛樂行業,在制度上如何包庇及默許此等行為。
電影剪接應記一功,承接著如同類題材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戰雲密報」(The Post)的做法,選擇非常緊湊、一氣呵成的說故事方式,確實是劇力萬鈞。但最好看不是層層遞進的劇情,而是對兩位記者 Megan Twohey(Carey Mulligan 飾)和 Jodi Kantor(Zoe Kazan 飾)有血有肉的描寫。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戲中兩位記者走路極快,寫實地描述到記者機動而且性急的工作方式,只要電話響起,不論她在睡覺、育兒、野餐,她都會秒速接聽,然後拿起紙筆抄下重要的線索。記者工作對她們來說,簡直是一種執迷的信仰。最妙的是,Jodi 正在廚房沉思報道的進展,老公戲弄她大嚷了幾句「我出軌了」、「對方很火辣」等,她仍是毫無反應,陷入工作的苦惱裡。那一刻,在戲裡我見到自己,我猜,平常工作時也是不相上下。若不是開初有過這樣細膩的刻畫,觀眾又怎會在結局,宛如第一身般投入 Jodi 的熱血沸騰:她接到受訪者電話,對方表明深思熟慮後願意公開指證施虐者時,激動得流淚?
其後,我也在反覆咀嚼 Jodi 眼淚的意義。入行數年,總是學習要持平,時時旁觀他人的痛苦。做調查報道的前輩教落,有時做不做得成一個報道,全看天意,沒法強求,畢竟承受的是露臉的受訪者,不是記者,我們和他們,明顯是有距離的。但是人心肉造,那距離有時會愈拉愈近,一方面,記者或許多少都有點天真,想憑著報道改變現況、改善制度。另一方面,當做一篇報道會與有權有勢的人抗衡,記者便有了被跟蹤、被恐嚇、被傷害的風險,她們都會詰問自己:做不做?若做完人們漠不關心怎麼辦?後不後悔? Jodi 那串眼淚,其實都築起一條船,將或許原本南轅北轍命運的人們,扣連在一起。
幾年前,曾經有機會跟進類似議題的調查報道,如今回想,仍是歷歷在目。一篇報道能夠刊出,絕對是基於很多幫兇或旁觀者的良心發現,對很多人,我仍是畢生感激。就好像「她說」裡,Megan 問法庭的小職員:「性騷擾這件事真的很重要,你不能告訴我案件的詳情,那,你有甚麼可以告訴我?」對方想了一想,於是告訴她負責調查人員的名字。
兩位記者憑著鍥而不捨,也憑著那麼一點點善意,將逐塊巨石撼動,當每位旁觀者和幫兇良心發現一點點,行前一小步,事情就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信不信由你,有些人可能是等了半輩子,才等到有人上來問過清楚。走出戲院時,但丁的這一句在我腦海揮之不去:
地獄裡最熾熱之處,是留給那些在出現重大道德危機時,仍要保持中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