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反核先鋒,曾制定全面廢核的時間表。不過,受俄烏戰爭影響,歐洲能源供應出現危機,一切計劃有變。德國早前宣佈三座核電站營運期限延長,引人關注當地是否由廢核變為重新擁抱核能,又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轉變?
全球反核聲浪從 1986 年切爾諾貝爾核災後逐漸高漲,德國在 2000 年實施「再生能源法」成為該國能源轉型的轉捩點,當時社民黨和綠黨聯合政府已訂下廢核方針,同意在 2020 年代中期前逐步淘汰核電。2011 年福島核災後,德國政府更承諾關閉所有反應堆。但 11 年後,德國政治階層在廢核路線再現分歧。
早在 7 月,歐洲議會通過提案,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綠色能源,激起環保團體不滿,而德國執政聯盟內部連月來亦就廢核進程出現激烈爭論。當地現存的核電廠 Isar 2、Neckarwestheim 2 和 Emsland 約佔德國發電量 6%,原定今年底全部停機。但德國總理蕭爾茨在 10 月致函各部長,指示他們擬定草案,准許 3 座核電站繼續運行至最遲明年 4 月中旬。此舉推遲了前總理默克爾擺脫核電的計劃。
民間對核能發電的態度也有改變。德國「明鏡周刊」委託民調機構 Civey 在 8 月初進行調查,當中 78% 受訪者支持德國最後 3 座反應堆至少運行到 2023 年夏天,即使在綠黨的支持者中,亦有過半數人同意方案。另外,67% 的受訪者支持反應堆再運行 5 年,只有 27% 的受訪者明確反對。
德國能源政策出現大轉變,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總量減少自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可能是德國想趕上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根據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 6 月發表的報告,德國可能是唯一一個到 2050 年未能實現碳中和的歐盟國家,主要是淘汰核能所致。德國倡導核能的組織 Nuklearia 創辦人 Rainer Klute 認為,輻射和核廢料的危險被誇大,包括核能在內,每種形式的能源生產方式都有其風險。他估計德國政客可能會在 2028 年改變核能路線,因為在 2029 年聯邦選舉之前壓力會愈來愈大,「政府將在能源政策、氣候政策或兩者上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