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黑膠後,卡式錄音帶也開始復興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黑膠復興,銷售增長驚人,為實體音樂市場帶來希望。鍾情黑膠的人,可能是享受播放唱片過程的儀式感,又或追求其模擬音質。黑膠在美國的銷售數字自 2006 年起回升時,另一種模擬音樂載體卡式錄音帶的市場仍然低迷。然而,近年這種音質不如黑膠的音樂載體,同樣有復興之勢。

1963 年,飛利浦公司推出第一款用於儲存聲音的緊湊型磁帶,自此小巧輕便、可以外出隨身攜帶播放的卡式帶走入消費市場。1980 年代中期,卡式帶更佔全部音樂格式在美總銷售額的一半。不過與黑膠一樣,到 90 年代初輝煌一時的卡式帶亦難敵數碼聲音載體 CD 普及。從保存及播放音訊的角度來看,卡式帶先天缺憾明顯。例如播放時必有的底噪(noise floor)雜音、磁帶特性往往會抑制 10 kHz 以上高音,低於約 40 Hz 的低音也會衰減,因此樂器如小提琴的高次諧波(upper harmonics)會丟失,低音大鼓(large kick drums)原來的深沉聲響也會失色。磁帶還有因為經常播放而磨損,縮短預期壽命、潮濕環境不利保存等問題。

Taylor Swift 新專輯 Midnight 卡式帶版本。 圖片來源:Amazon

儘管如此,「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指卡式帶已在澳洲、英國和美國等地躋身復興之列,銷量正在上升。疫情大流行期間黑膠唱片壓製廠生產放緩,也成為卡式帶銷售增加的助力。壓製一款 10 或 12 吋黑膠(LP)需時數個月,但以法國現時製作卡式帶專輯的企業 RTM Industries 為例,整個卡式帶生產時間只需兩週。而且對沒有與大型唱片公司簽約、缺乏資金、又因大流行而失去許多演出機會的人來說,極需要成本低廉的音樂發行方法以維持收入。可以少至 50 份的小批量生產、每份成本只需約 2.5 美元的卡式帶,比起 CD 和黑膠生產成本均更低。

音樂銷售數據公司 Luminate 認為,卡式帶復興,部分原因也出自主流流行音樂家加入製作行列所帶動。近年主力銷售獨立音樂的音樂網站 Bandcamp 有愈來愈多卡式帶產品販售;歌手 Taylor Swift 新專輯 Midnights、Billie Eilish 的 Happier Than Ever 等,都有販售卡式帶版本。

用舊載體推出新產品需要受眾支持,無論有否經歷過卡式錄音帶普及年代,不同年紀的樂迷都有份造就復興。「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指,千禧世代和 Z 世代或者會出於紀念而購買卡式錄音帶,情形就像黑膠唱片一樣,將之視作與音樂人的聯繫。Luminate 行政總裁 Rob Jonas 表示:「美國的千禧世代買卡式帶的機會,比其他世代的樂迷高 42%,他們會以此來支持自己的最愛。」至於 60 年代中到 80 年出生的 X 世代,也可能基於懷舊情緒支持卡式帶。賓夕凡尼亞州唱片店 Young Ones Records 老闆 Chris Holt 受訪時形容 X 世代:「他們會買你永遠不會認為有人買的東西。」

為甚麼人們會購買音質相對不突出、較難保存的音樂載體?那怕是荷蘭已故卡式帶發明者、有份開發 CD 的的 Lou Ottens 也認為 CD 音質最好,但正如伯明翰城市大學音樂產業講師 Iain Taylor 指出:「我們享受音樂以及享受其中的文化儀式,是種複雜而深刻的社會事物,吸引之止處不止於我們的聽覺。」假如身邊有一部卡式帶播放機,不妨嘗試一下,也許會從帶內兩個緩緩滾動的捲軸中,發現磁帶那種不完美聲音散發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