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房屋:嶄新技術的局限

A+A-
一班建築工人路過組裝房屋的部件;攝於 2016 年。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研究團隊認為,組裝合成法(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比起傳統建築方式確實有優勝的地方,例如工程速度更快、質素更佳、工地更加安全,同時節省建屋成本,並且減少固體垃圾、噪音和空氣污染。這些優勢在疫情期間更加明顯,採用組裝合成法的工程,受到封城政策的影響通常較輕微。在瑞典,現時有 80% 房屋工程採取組裝合成法,在荷蘭相關比例也高達 20%。不過在澳洲和英國,這一做法並不流行,分別佔市場 3% 至 5% 和 2%。

研究團隊提及組裝房屋項目的局限。現有文獻估計,組裝合成法可以減少 25% 的工資成本,以及 10% 的整體成本,而且大大降低超時超支的機率。可是,項目的成本控制很受市場環境影響,例如,如果一個地區並不流行組裝房屋,自然較少供應商能夠提供組裝部件,變相推高成本。而且組裝房屋的前期投資通常比傳統建築項目高,加上金融業界對新技術認知有限,如何找到有效融資渠道是一大難題。

而組裝房屋其中一個大問題是運輸,背後牽涉一條穩定和高效的供應鏈。組裝部件的工廠通常都位置偏遠,某些國家甚至要從海外進口部件,故此要小心規劃運輸路線。在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下,這一步驟特別花費成本和時間。即使部件順利運到工地,工地也要有相應設施,例如需要負載量更高的吊車和起重機。而每一塊部件都要設計出特定的起吊點(lift point),以方便吊升。無論在工地抑或運輸過程中,工作人員都要保養脆弱組件,以防損耗。

另一個實際問題是工程的自主程度。在組裝房屋項目中,採用部件通常都是重複、一式一樣的。如果每一棟房屋都要選取特別設計,自然要生產更多樣式的部件,會大大拖慢生產和組裝效率。不過,統一部件會大大局限建築師的創作自由,令整個房屋項目枯燥乏味,影響居民的住屋體驗;這亦是很多建築師不喜歡組裝房屋的原因。在設計構思的初階段,建築團隊就應該掌握好持份者的需要,預早融入創意元素。

這份研究,正好反映採用新建屋技術未必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新技術對於項目管理的要求可能更嚴格,由前期的成本融資、概念設計,到物流運輸、工地管理,都需要嶄新意念,否則反而會引致超支超時,同時影響居民最終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