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生物多樣性試當真

A+A-
2019 年,中國和老撾大壩建設後,湄公河喪失了生物多樣性。 圖片來源:FiatChainarong/Shutterstock

要搞好 ESG,令整個地球更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限於關心減碳,也該關心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更認真探究全球生物多樣性迅速流失,以及了解當中所構成潛在的一系列風險。

從地球開採的每一噸材料,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衝擊:夷平森林、抽乾濕地、破壞棲息地和碳匯(Carbon Sink)、令土壤退化和海洋出現死區,之後也會引起下游污染,以及更多車、船和建築,進而需要更多能源。同時間也會產生更多廢棄物,於是落後國家或地區就有更多堆填區、河流就有更多毒素、海裡就有更多塑膠。根據 2019 年聯合國的「全球資源展望 2019」報告,光是原物料開採,便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減少 90%。

不過很多企業還未察覺,跟氣候變化一樣,生物多樣性也會直接或間接帶來財產損失,帶來一系列風險:供應鏈中斷、材料短缺及價格波動、農作物減產。至於因生物多樣化而構成間接風險的例子,就如蜜蜂等傳播花粉媒介減少,令自然棲息地遭受破壞、因開採資源,如甘蔗、棕櫚油和礦產等,大宗商品行業所衍生出來的聲譽和法律風險。

事實上,生物多樣性主要分為 3 個元素,包括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遺傳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和生境多樣性(Habitat Diversity),三者也能為人類帶來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

有關這個議題的討論,「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 15),就落實年底移師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於 2022 年 12 月舉行會議。此第 15 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原本定於 2020 年在中國雲南昆明舉行,目標是制定這 10 年,2020 年至 2030 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經過多番延誤,各方終於可以重新集中,達成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而在 COP 26 期間,我們看到 100 多個國家和 30 家全球金融機構,簽署了到 2030 年停止森林喪失和土地退化的承諾

除了在國家層面上有所討論,商界也逐漸重視生物多樣性這個議題,如現在已就「生物多樣性融資承諾」(Finance for Biodiveristy Pledge)召集近 100 個簽署方,管理著 14 萬億美元的資產,致力於通過投資保護生物多樣性。另外,世界銀行在 2021 年發佈「自然行動 100」,令商界更積極推動 4 個工作領域:參與、意識和教育、報告和測量,以及政策或監管宣傳。

不過跟 ESG 一樣,暫時市場仍未有統一標準,6 月下旬,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NFD)發佈生物多樣性披露框架的第二版。另外,與之前寫過的 TCFD 氣候披露類似,TNFD 將幫助企業了解和披露其生物多樣性風險和機遇,但完整版預計需待至 2023 年才發佈。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