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阿姆斯特丹」—— 大卡士也救不了票房的電影

A+A-
電影 Amsterdam 劇照。

電影「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張海報,很有代表性,一排一排、整整齊齊印上一大堆的名字,全部是有分演出的卡士。3 大主角:Christian Bale、Margot Robbie、John David Washington,固然當時得令,連戲分較少的,也要出動到 Anya Taylor-Joy、Taylor Swift、Rami Malek、Robert De Niro,也真夠誇張。

這又不是意料不及。畢竟,導演 David O.Russell 有過先例:2013 年的「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集合了 5 位一線影星同場,全球票房 2 億美元有多,證明卡士有用。事隔 9 年,這齣「阿姆斯特丹」的票房,卻相當不濟。

兩齣電影的水平,有很大落差嗎?「騙海豪情」當年除了票房成功,在奧斯卡也獲得 10 項提名,雖然最後全數敗北,至少證明被認可。我是一直不明白。只能說一句,David O. Russell 那一期行運,行運到拍一齣平平無奇的「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也可以捧到年紀輕輕的 Jennifer Lawrence 做影后。運氣不會歷久不衰,來到「阿姆斯特丹」,其實算保持水準,只不過之前莫名其妙的虛火好評,煙消雲散了。

在「騙海豪情」中,有一場充滿懸疑性的老千局作主軸。看「阿姆斯特丹」的開局,老將軍死因不明,女兒找律師幫忙調查,律師找醫生朋友解剖,還未真相大白,女兒已被殺死…… 好有偵探電影的色彩。不好意思,這不是「神探伽利略」,電影中段的大部分時間,是交代律師、醫生與另一位女護士的親密關係。再到後續,便變成教育電視,談政治。在畫幅漫畫也會被不關事單位對號入座上綱上線的年代,這很有風險。

不賣座死因可能就在這裡。借一次大戰後的社會局勢,說有班金主想做王,想推個傀儡出去做獨裁者,以古諷今,連「騙海豪情」式的輕鬆笑料也少之又少,太沉重。在後疫情時期,一是笑片,一是尖叫片,最好讓觀眾不用動腦筋思考太多。現實生活已經太苦,娛樂已經太缺乏,還要入戲院聽家長訓話?於是,像「阿姆斯特丹」這一類以大卡士作招倈的非輕鬆電影,最大功用可能是變成提供一個理由,給觀眾破口大罵作為發洩。這是很悲哀,但當活在現實世界有口難言的時候,在虛擬的國度,在不用具名的身份保護之下,人人也好似有需要找個宣洩的出口。

最慘情是男主角 Christian Bale,剛剛才勇氣可嘉地咬一下「雷神奇俠 4:愛與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無聊單調,在綠幕前演戲,根本連方法演技也配不上。超級英雄電影口碑急劇下滑,但票房依舊一支獨秀;然後,他在真實搭景,重現 30 年代美國風情的「阿姆斯特丹」中,出盡九牛二虎之力警醒國民,小心提防被洗腦被操控,觀眾卻不買帳。「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實牙實齒換來超級成功,證明真實感當然有巨大市場。只是,相對電腦合成,風險也同樣巨大得多。或者以後不是不可以真實,只是要真實,就必定附帶需要提供足夠娛樂,像「阿姆斯特丹」這類訊息大於一切的作品,規模只怕會愈來愈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