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甚麼是大刀?

A+A-
攝於 1941 年,廣州農村手持大刀的抗日游擊隊員。 圖片來源:History/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香港國際大都會地位仍在否近日惹人熱議,另一個稱號卻恐要坐實 —— 亞洲國際大刀會。有人形容本港「由治及興」,只是最近發生不少持刀襲擊或搶劫案,令人震驚。當然,兇徒們並非使用真正的「大刀」,不過既然有了大刀會之名,就不妨認識一下它的歷史。

看過古裝武俠片的人,相信不會對大刀陌生,「獨臂刀」等「新武俠」經典就不乏大刀交鋒的場面。然而,曾為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項目訪問學者的 Benjamin N. Judkins 博士,早年曾在其主編的學術網誌「功夫茶」(Kung Fu Tea撰文指,甚少例子可以支持大刀歷史上溯到清代初期。

約 1900 年,清末,持大刀準備行刑的劊子手。 圖片來源:Michael Maslan/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Judkins 列舉明代插圖指出,當時繪畫中的劍形象與大刀相似,而清初雖有在軍中使用大刀的規定,卻不太流行,故有理論認為 20 世紀的大刀,其實是明代經典武器的復刻或再想像。另有理論指,現代大刀與古代兵器或軍隊使用的武器幾乎無關,大刀基本上是農具的變種,因此刀身長度通常比人們預期的要短,旨在配合工作使用。其他國家也有農具發展成武器的例子,尼泊爾的啹喀刀原形就是農具。還有理論認為,大刀是清代平民一款改良過的手柄武器。古時軍隊多用棍桿斬劈武器,這些武器的刀身與大刀的基本尺寸和輪廓類似。

清代的軍兵器有類似馬刀的寬刃刀,與相對較小的船尾刀,Judkins 指船尾刀與現代大刀更相似。不過在太平天國事件結束後,清軍主力多以步槍為武器,到義和團之亂時更配有機槍和大砲,而軍官佩帶的刀劍樣式也愈發偏向歐洲。他認為,當時真正使用大刀的地方,可能只有在地方執法之上:公開處決、斬首這些刑罰,通常會用大刀或與之類似、更短的斬刀。

1900 年至 1930 年間,大刀也為城市警察和執法單位使用。Judkins 表示當時的大城市往往同時有三、四個不同類型的執法部門運作,既有西式警察部隊,又有接近地下組織的便衣警探、維持街道上公共秩序的憲兵等等,各向不同部門負責。人們經常能在公共場合見到憲兵(military police),例如直至 1924 年,北京尚有憲兵隊與現代警察並行執法。

Judkins 形容,這些正規憲兵多以 4 至 6 人小組巡邏,小組裡有 2 至 3 人負責逮捕罪犯,外加一名劊子手。如果有人在市場偷竊或生事等被捕,只需草草「審判」,劊子手即可在街中心將之斬首。他認為,大刀在清代晚期及民國時期是警察控制社會的工具:「20 世紀初的中國是一個十分動蕩的地方。政府不論由清廷、民國抑或個別軍閥管理,都試圖通過持續的公共恐怖活動控制民眾。這就是大多數中國人首次見到大刀的形式。它是國家壟斷合法暴力活生生的體現。」

公然展示大刀,讓公眾清晰見到誰人可以號稱合法控制國家;大刀和公開處決成為政治權威和「合法性」的雙重象徵。但除了政府懂得運用大刀這個符號,Judkins 指中原地區及西部的土匪幫派、軍隊,一直也看重大刀夠實用。隨著不同團夥混合各個軍閥軍隊,儘管他們會配備步槍、手槍、手榴彈,但大刀仍然是展示個人及組織權力所在的有力象徵。

至於大刀如何成為今天充滿武術氣息的武器,Judkins 認為其演變及日後民間武術家如何採用之,尚未有確切解答。不過他表示,19 世紀最後幾十年,民間武術家、土匪、護衛及準軍事組織採用大刀的情況呈爆炸式增長,到 1920 及 1930 年代受歡迎程度又再提升。他解釋,大刀的浪漫化形象與視覺上跟明代的聯繫、構造簡單而容易生產,以及在農業社會,只要是習慣使用農具的人,都能相對較快掌握這種武器,吸引了上述群體。在其時武術家手中,大刀也從展示官方恐怖統治的工具,轉變成社群和個人賦權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