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食物銀行是怎樣?是一個大貨倉堆滿柴米油鹽,還是整天都見到有需要的巿民排隊領取食物?食物銀行主要的使命是與基層巿民分享食物,亦同時為緩減氣候變化和減廢扮演重要角色。
由生產食物到貨品運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食物生產和消費過程都會出現食物損耗和浪費。例如製造和加工過程中,食物生產商會去除食物的外皮、脂肪、外殼等;外觀欠佳的食物、不再符合企業品牌形象和過期的食物亦會給丟棄。消費者習慣性「超買」,並對食用日期有迷思,例如過了「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 Date)的食物便不能食用,這些都會帶來食物浪費。
香港每天都有相等於超過 220 輛巴士重量的食物給棄置到堆填區,約 2 成半來自工商業,家居則佔 7 成。食物生產、運輸和處理都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當食物最終不幸被送到堆填區,填埋的過程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其破壞地球的力度比二氧化碳高 28 倍。若食物浪費是一個國家,它便是全球第 3 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影響不容忽視。
「2020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本港差不多約 5 人,就有 1 人為貧窮人口,人數高達 165.3 萬,對營養食物有一定需求。在此層面,食物不應該是「廢物」或者「垃圾」;許多食物在「葬身」堆填區前,仍然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可以透過再分配而避免浪費。食品銀行的日常工作,是在供應鏈的每個階段收集食物捐贈,例如農業、製造商、分銷商、運輸商、酒店業和消費者,他們可以將剩餘的庫存,重新分配給食物銀行和慈善團體夥伴,從而減少浪費。
作為香港唯一獲全球食物銀行網絡 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GFN)認可為成員的樂餉社,透過參與 GFN 的培訓、遵從既定法律、財務和營運守則,有效扮演減廢的重要角色。收集剩食的工作,也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包括可持續發展目標 2:零飢餓、目標 12.3:將全球人均食物浪費減半。
氣候變化令食物的生產和分配更不穩定,食物價格上升亦令更多基層難以負擔。今年 10 月 16 日世界糧食日的口號是「讓所有人得到飽足」 (Leave no one behind)。減少食物浪費,讓所有人飽足,對保護環境和解決貧困都是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