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昂山素姬到阿比,諾貝爾和平獎爭議未止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年一度諾貝爾獎於 10 月 3 日起陸續揭曉,當中和平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榮譽之一,花落誰家一直是鎂光燈的焦點。可是,該獎項引起的爭議不少,從 1990 年代獲獎的昂山素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到 2019 年得主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Abiy Ahmed),歷來爭議引發兩極反應,有人批評負責評選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違背了這個獎的宗旨,使獎項的公信力受到外界許多質疑。

諾貝爾獎是依照瑞典發明家及化學家、炸藥製造商阿佛烈.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設立,1901 年開始頒發,以獎勵在物理學、化學、醫學、文學及促進世界和平方面對世界有貢獻的人。在正式公佈之前,得獎名單非常保密,不少賭博網站甚至會為最受關注的和平獎開賭盤。

不過,和平獎的公信力在過去數年一直受質疑,例如獲獎者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他在 2018 上台執政時,將自己定位為改革家與和平者,實行民主改革、釋放政治犯,更誓言通過建構民族團結意識來解決該國的民族分裂問題。阿比因結束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Eritrea)的長年戰爭,於 2019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但事隔一年,他就在國內發動北部提格雷內戰(Tigray War),其軍隊深陷種族流血衝突,令和平奬光環褪色。數十萬流離失所的提格雷人湧入蘇丹尋求庇護,部分婦女揭露阿比及其軍隊的暴行,指當地有大規模處決、輪姦等情況。事件引發阿比獲獎的爭論,批評者指摘阿比發動種族衝突以支持其政治盟友,亦有聲音要求撤回他的諾貝爾獎。

就在阿比獲獎的同一年,1991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在 2019 年以緬甸國務資政身份在荷蘭海牙國際法院出庭,為緬甸軍方對境內的少數族裔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滅絕的指控辯護。昂山素姬的取態受到外界嚴厲批評,有人甚至呼籲褫奪她的諾貝爾和平獎;不過諾貝爾獎的規定,並不允許褫奪獎項。

1973 年的和平獎也引起極大爭議,當年由北越領導人黎德壽和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共同得獎,表彰二人在越戰停火談判發揮作用。黎德壽拒絕接受和平獎,兩名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辭職以示抗議。兩年後,越南南部最大城市西貢淪陷,基辛格提出歸還該獎項;另一位具爭議的獲獎者是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在任不到一年便獲得和平獎,但他在任期內繼續增加駐阿富汗美軍部隊人數,被指多次使用無人機打擊恐怖分子。

曾出版 Betraying the Nobel: The Secrets and Corruption Behind the Nobel Peace Prize 一書的挪威作家 Unni Turrettini 表示,和平獎正在失去可信度,「當它失去可信度時,就失去了該獎項對世界和平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亦有人指摘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偏離了諾貝爾的初衷。挪威律師兼和平運動者 Fredrik Heffermehl 認為:「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失望…… 特別是過去 20 年,很少有獎項符合阿佛烈.諾貝爾先生的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