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專業人力輸出能為窮國帶來外匯收入,進一步提昇經濟,但醫護人員畢竟不能以純商業考量,大量外流會引發道德疑慮。從已經缺少人力的國家挖角,要如何確保沒有剝奪他們的寶貴資源?尤其非洲狀況更複雜,每千人可能只有 0.1 名護士,遠低於全球平均的 4 人。
例如,英國政府與肯雅簽署協議,接收該國的失業護士。肯雅護理學會(NNAK)官員 Bernard Mwega 解釋,其實該協議沒有傷害肯雅衛生體系的風險,因為護校畢業生人數仍遠超過護理相關職缺數。
護士找不到工作,主要歸咎於國家公共衛生系統資金短缺。未證實的報道稱,該國政府正在考慮限制可出國的護士人數。
世界衛生組織(WHO)衛生人力部門主任 Jim Campbell 指出,護理人員最常前往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美國、法國和海灣地區國家。他補充,英國脫歐後,加大了人力缺口,所以向與其有深遠歷史關係的大英國協求助。疫情間,在英國就業可能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作,荷包會被通脹侵蝕,突然就縮水兩成,而且拿不到醫療用品和防護裝備。」Campbell 假設:「或許這時,去倫敦一家漂亮醫院或蘇格蘭養老院,拿到的薪水會是現在的十倍,小孩還可以接受教育。」
全球護理人員短缺危機雪上加霜,許多富國從海外招募護士,讓開發中國家的護士荒惡化。
津巴布韋副總統兼衛生部長 Constantino Chiwenga,就要求聯合國協助對前往英國的醫療人員追討賠償,顯示了中、低收入國家與富裕國家之間的緊繃關係。
官方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離開津巴布韋的護士就佔公立醫院所有護士人數超過 1 成,其中大部分都去了英國。Campbell 補充:「若根據副總統的說法,估計有超過 1 億美元的人力資源投資,現在都成為了英國的資源。」
國際護士移民中心(ICNM)敦促各國衛生當局緊急實施獨立監測,對象包含國際間流動的海外護士、人力中介機構,以及富國與開發中國家達成的國家協議。
英國慈善機構健康基金會(Health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 James Buchan 表示,很難查明國外護士是怎麼來的,所以無法確定富國是否違反 WHO 的行為準則,但更嚴格的監控將有所幫助。
他補充,需要的不只是國際間的協調行動,還有國內,當局應解決人力少到危險所導致的員工倦怠和離職問題,以及如何增加國內培訓機會,並提供公平薪水和環境。
「政府需要意識到,護理行業將是經濟復甦的前線和核心。」Buchan 提醒:「我們要傳達的關鍵訊息是,不該把護理視為國家的成本,而是投資。」瑞士國家護理協會(SBK-ASI)認為:「3 分之 1 離職的護理人員小於 35 歲。工資不是主要問題,工作條件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