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傳世劇作達 38 部,身後同樣留下不少謎團,例如人們就對其於 1587 至 1592 年的「失落的歲月」間的生活所知甚少。甚至莎翁本人也是一個謎,有人質疑是否真有其人,或作者真身是否其他人。也有人認為莎劇是一群劇作家的共同創作;事實上,莎士比亞最後十部戲劇約一半是合作寫成。近期一項研究,可能找到了更多莎劇為合作創作的證據。
研究莎士比亞的德蒙福特大學英語研究所教授 Gabriel Egan,在李斯特城舉行的英國科學節上發表研究指,莎士比亞參與的戲劇很可能多達 43 部,其中 14 部是合著而成。Egan 稱在研究中,發現其他匿名出版的劇作裡有莎士比亞的創作。據報 Egan 與賓夕凡尼亞大學的電腦專家合作,發現許多完全冠以於莎士比亞之名的戲劇,與其他作家的寫作風格有更多相似之處,例如「亨利六世第二部」(Henry VI, Part Two)的開場,似是由同代劇作家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所寫。
事實上,早年牛津大學出版社也在編輯「新牛津莎士比亞」(New Oxford Shakespeare)時,已將「亨利六世」一二三部列為莎士比亞和馬洛所撰。Egan 的研究同樣表明三部「亨利六世」為合著。團隊通過電腦模型,輸入所有莎士比亞經典,加上馬洛、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等其他劇作家的作品,然後分析英語中 100 個最常見的字眼,包括「the」、「and」、「on」、「of」等的位置及重複程度,歸納出屬於特定作者的特定寫作風格和模式。Egan 還闡述劇作家之間,一些根據主題而定的分工模式:「『亨利六世』中,傑克.凱德(Jack Cade)的叛亂情節就似乎出自馬洛之手,因為裡面有斬首,而馬洛喜歡寫斬首。」
像指紋一樣,所有作家都有獨有的語言指紋(linguistic fingerprint),決定了他們使用一個字的頻率,以及其他字一同出現的機會。Egan 藉此發現莎劇中有大量其他作者的獨特文筆。除了「亨利六世」,數據還顯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和「泰爾親王佩利克爾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分別是莎士比亞和皮爾(George Peele)、威爾金斯(George Wilkins)合著。以「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為例,Egan 認為皮爾先開始寫,莎士比亞續寫第二至五幕,之後再回顧一次。
此外,以往有人認為「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和「馬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亞死後,經米德爾頓改編,Egan 的研究也確認這一點。「馬克白」和「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以前亦曾被質疑為合作,因為當中使用的語言形式散文(prose)與一貫的莎士比亞散文相去甚遠,是次研究也表明其中有與他人合作的可能。
一直有戲劇研究家認為,不少莎劇融合了莎士比亞及不同劇作家的努力,Egan 亦同意。他認為:「莎士比亞是一個比我們所以為的,更善於交際的作家。他與其他作家接觸交流之外,也沒有脫離自己的想法。他一定在劇場工作過、讀過別人的作品,且時常和人們聚首一枱時說『我們來寫一場吧』。這不是我從小作為學生學習的社交模式,而是他參與戲劇行業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