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人在購買遊戲前,都會先閱讀評價以防中伏,正如電腦遊戲平台 Steam 的正負評統計幾乎決定了我會不會付錢。然而不是所有評價都有參考價值,例如間中看見有人留下負評,而原因只是「沒有漢化」。
即使遊玩的體驗可以是很個人的,但只因為遊戲沒有翻譯就負評,這純粹是惡意多於評價。Steam 沒有實名定位系統,我不嘗試猜測這種人的背景出身,只能客觀說眼見都是簡體字的留言。
當然,玩家不需要完整體驗過遊戲,才有資格留下評價,始終甚麼才是「完整」是哲學問題。另外 Steam 的評價系統只有正負,沒有中性的選擇或者數字評分供人打出妥協的評價,只能在兩極之間取捨。
語言無疑是一道高牆,把玩家擋在優秀作品的門外。英文還可以查字典,但日文遊戲連字典也不知如何查。在過去的時代,許多人單靠瞎猜和攻略本完成遊戲,直到結局都對劇本一知半解。也有不少人為了徹底看懂故事而開始學習日語,筆者也是其中之一。這些學習的經歷最後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中學時期報讀校外日文班,最後竟成為謀生技能。
這些硬開出來的路故然厲害,但舊時代的硬核方法無法永遠套用,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學習日文。遊戲製造商也要外銷產品,只要海外收入高於翻譯開支就有利可圖。於是 2000 年代左右開始,日本乘著次文化外銷的大勢,動漫畫和遊戲都多了許多官方海外版,不再需要民間的無償翻譯。
在市場主導下,發行商無法完全顧及所有作品,始終有漏網之魚。於是,舊時代並沒有真正死去,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來。攻略可以在網上找到,瞎猜相對變得簡單,但最直接還是學習日文或者相應的外語。
你從中所習得的不僅是語文能力,更加是面對異文化的接受能力和想像力。你會學懂在這個世界存在著你不認識的他者,他們跟你不一樣,甚至無法直接溝通,但他們會造出很有趣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為了了解他者,以及他們那些很酷的玩意,你學懂自己需要付出努力,那怕只是用一秒時間來 Google 攻略。
如果你覺得沒有翻譯等於對方看不起自己,那只不過是以朝貢的心態來面對世界 —— 只要不主動討好你的,就等於侮辱你,那就會無時無刻都覺得全世界在侮辱自己。說起來,這邏輯好像有點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