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1991 年江澤民會見戈爾巴喬夫

A+A-
1991 年 5 月 16 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左)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右)簽署「五一六協定」後握手。 圖片來源:VITALY ARMAND/AFP

2022 年 8 月 30 日,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逝世,標誌著一個大時代終結。其任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修補與西方民主世界的關係,推動冷戰結束的同時,卻導致蘇聯解體。作為世上另一個共產大國,中國極不願意見到蘇聯瓦解。1991 年 5 月,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就訪問莫斯科,會見戈爾巴喬夫,雙方作出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

在蘇聯強人領袖史太林死後,中蘇聯關係步入冰點,兩國爭逐全球共產陣營的領導地位,其中在 1969 年珍寶島事件,雙方更爆發直接軍事衝突。毛澤東死後,中國在鄧小平帶領下,首先踏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在沿海城市試行經濟改革。而到 1985 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總書記後,進行了比中國更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經濟上「改革重組」(Perestroika),引入市場經濟,在政治上也提倡「開放政策」(Glasnost),提倡人權、法治和政策透明。

雙方溫和派勢力抬頭,中國和蘇聯的關係亦慢慢破冰。1989 年 5 月,戈爾巴喬夫更破天荒訪問中國,標誌著兩國關係正常化,卻遇上天安門廣場的學生示威,為「六四事件」埋下伏線。「六四事件」加上東歐集團瓦解,中蘇踏上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戈爾巴喬夫成為中共眼中極具爭議的人物,不單是中蘇的和平大使,同時也是共產主義的叛徒。1991 年江澤民訪問莫斯科,回謝戈爾巴喬夫的訪京之旅,成為了兩國的關鍵時刻。

該年 5 月 15 日,江澤民成為繼 1957 年毛澤東訪俄後,第一位踏足莫斯科的中共元首,並與戈爾巴喬夫展開一連五天的訪談。「華盛頓郵報」報道,雙方就共產國家的管治路線交換意見,江澤民認為「政治穩定」是經濟急速增長之關鍵;過去中共亦多次批評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下放了過多權力。戈爾巴喬夫則回應指,他知悉兩國的意識形態分歧,認為兩國在社會主義框架內,以不同形式和方法追求改革,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那個時候,戈爾巴喬夫正尋求強國領袖的支持。此前他已訪問了日本,以增強互信和推動商業合作。根據「洛杉磯時報」的數字,當時中蘇經濟合作仍在十分初步的階段,雙邊貿易只有 39 億美元。不過,中國擁有強大的農業、紡織業和勞動力,蘇聯則享有堅固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天然資源,雙方有龐大的合作潛力。而蘇聯正好需要中國提供外匯支持,兩國在元首會面前,已經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

中國向蘇聯提供超過 7 億美元的貸款,主要幫助西伯利亞城市添購肉、水果和日用品,同時承諾向蘇聯輸出廉價的綿製品。蘇聯則向中國輸出軍備,包括當時十分先進的「蘇-27 戰機」(Sukhoi-27 jet fighters),這一舉措惹來歐美關注,因為中國在「六四事件」後被西方世界集體制裁;而兩國元首在會議中也提及擴大軍售。對兩國影響最深遠者,是簽下「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又稱為「五一六協定」,中國宣佈放棄「外東北」100 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喬治亞理工學院中國研究教授 John Garver分析指,中共內部的強硬派希望藉著擴大合作,扶植蘇聯內部的共產主義力量。另外,「六四事件」後中美關係添上變節,中蘇交好可以抗衡美國,增強中國影響力。不過,中國的如意算盤始終打不響,江澤民離開莫斯科後的半年多,蘇聯就在 1991 年 12 月正式解體。而隨著中美在 90 年代中重歸於好,中國於是在政治穩定之中,踏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 20 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