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說俄語的烏人,要跟母語訣別

A+A-
烏克蘭南部的語言監察員 Yaroslava Vitko-Prysyazhnyuk 在奧迪沙與民眾會面,討論如何籌組烏語課程和俱樂部以保護此法定語言。 圖片來源:路透社

烏克蘭獨立剛滿 31 年,但語言上始終未有統一。廣義來說,西部以烏語使用者為主,東部及南部人民偏用俄語,邊境居民則說兩者混成的烏俄語(Surzhyk)。今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國,普京便以保護俄語區居民為出兵理由。但數百萬說俄語的烏人不滿被當成開戰藉口,現時積極學習烏語,以求和敵國劃清界線;當地甚至流傳一個笑話:

為甚麼突然說烏語?不,不是因為害怕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是因為害怕說俄語 —— 怕普京誤會要解放我。

「經濟學人」指出,普京去年中發表長文,談及俄烏人民的「團結」,並將烏語貶為「地區語言怪癖」,相信是為侵略戰鋪路。事實上,俄語和烏語縱有古東斯拉夫語這個共同「祖先」,但至少從 17 世紀起,兩者已經截然不同。從詞彙分析可見,它們的差異大概就像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外地人分不太清,本地人卻心知肚明。只是烏克蘭的語言認同先後受到沙皇和蘇聯的統治破壞,被描繪成劣版俄語和鄉下話。

在奧迪沙(Odessa)這個傳統俄語城市,近年逐漸出現變化。Tanya Mozgova 作為當地中央圖書館管理員,發現這 3、 4 年間,當她邀請訪客說烏語時,不會再被報以粗魯而不解的表情。圖書館的烏語會話小組亦因需求增加,現已擴大至每週兩節,參加者多為愛打扮的中年女士,在堂上踴躍聊天。Mozgova 強調,當地目前正經歷一場更加廣泛的語言轉變:

火箭具有說服力,無論人們的性別或背景如何。普京對奧迪沙打響起步槍,讓她成為一座烏語城市。

會話小組中,多數成員也是初哥。退休教師 Olena Nikulina 承認,2 月俄軍侵略烏克蘭後,方學起「本地話」,同學 Larysa 更只學了 1 個月。時裝設計師 Lyudmila Grigorieva 則已接觸烏語兩年,卻也直言戰爭開打後「學得上心多了」。她認為,烏語的親切感反映另一種思維。「同樣是指『醫院』,俄語的 bol’nitsa 來自疼痛一字,烏語的 likarnya 卻源自治療一字,這就能訴說一個故事。類似例子還有很多。」

烏克蘭社會學團體 Rating 進行多個民調,結果顯示全國各地均在加快「棄俄語,說烏語」的步伐,只有 20% 的人視俄語為母語,遠低於 10 年前的 42%,支持把俄文列為官方語言的比例也跌至 7%。如今年輕一輩幾乎全用烏語上課,俄語不再是流行文化的通用語。基輔更有大學把俄語系改名為「東斯拉夫語和應用信息研究系」。

不過,語言轉變最明顯的還是政界。總統澤連斯基本來多說俄語,現時卻叫奧迪沙人也佩服他的烏語進步神速。居民 Valentina 讚嘆:「他學有所成且不帶口音,說起來更加自然。」雖然她質疑澤連斯基對本地歷史不夠熟悉,Grigorieva 卻認為可對四面楚歌的他寛容一點,還說不識歷史也總比自創歷史要好。而就算再多分歧,至少她們現在都用烏克蘭語,來討論烏克蘭的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