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核電、天然氣被列為綠色能源,歐洲議會開環境「倒頭車」

A+A-
歐洲出現持續熱浪及乾旱,萊茵河水位明顯下降。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近月全球各地接連發生極端天氣,韓國首爾出現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暴雨,造成多人死傷;歐洲多國提早出現熱浪,更迎來可能是 500 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中國亦迎來 60 年來最嚴重熱浪。淘汰化石燃料、擁抱可再生能源是紓緩氣候惡果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惟歐洲議會近日卻「開倒頭車」,通過將同為化石燃料的天然氣及危險核電定義為「綠色能源」之一,容許投資者投資相關項目時,可獲得等同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優惠,包括低息貸款、國家補助等。這個決定到底是自救,還是自掘墳墓呢?

危險核電如同飲鴆止渴

歐洲議會此舉無疑為危險核電及天然氣打開大門,提供誘因,讓歐洲多國大力發展對環境有害而無益的能源。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縱然比傳統化石燃料低,但將之定義為「綠色能源」,罔顧其為人類及環境帶來的潛在災難。

核電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發電方式,萬一出現核電故,有可能引發災難性洩漏的放射性物質,受影響的人會面對即時、甚至長期的生命威脅,例如大大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同時,洩漏的放射性物質對環境帶來嚴重影響,例如污染地下水、海洋及生物等。放射性物質甚至會在受污染地區殘存數以萬年,持續威脅人類及環境。

福島核災至今爆發逾 10 年,核威脅至今仍然未消除。

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和日本福島核災,都是核電為人類帶來的慘痛歷史。說是「歷史」可能不甚準確,因為 2 次核電故即使事隔多年,核威脅至今仍然未消除,多個地區仍然被劃為禁區,放射性指數仍然高企。人類必須鑑古知今,明知核電的潛在後果,將之定為「綠色能源」,並在財政上鼓勵發展核電,實在無異於自掘墳墓。

天然氣並不「天然」

燃燒化石燃料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之一,燃燒天然氣的碳排放雖然較燃煤少約一半,但這無阻其與煤一樣同為化石燃料的事實,歐洲議會居然將化石燃料定義為「綠色能源」,這是走上發展潔淨能源的回頭路。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溫室氣體之一的甲烷,隨著天然氣愈來愈被廣泛應用,全球被釋放至大氣的甲烷屢創新高。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過去 20 年,全球甲烷排放量增加了近 10%,成為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 2 大溫室氣體,而甲烷在大氣中吸收熱量的能力更是二氧化碳的約 25 倍,影響不容小覷。

要應對氣候變化,淘汰化石燃料,發展潔淨而安全的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才是治本之道。

另外,雖然使用進口天然氣時,在本地鮮有洩漏,但天然氣生產的過程中如鑽井、抽取及運輸過程,無法完全避免甲烷洩漏。有研究指出單單美國每年就約有 1,300 萬噸甲烷外洩,以波士頓為例,1,256 公里的天然氣管道,有多達 3,356 個甲烷洩漏點。更有科學家表示,因為甲烷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比二氧化碳大,若甲烷洩漏達至 2.7%,就會超越本身燃煤造成的碳排放。可見天然氣絕非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道。

香港同樣難逃氣候危機,多個氣溫紀錄在今年 7 月被打破。 圖片來源:Tom Ng/Greenpeace

必須全面擁抱可再生能源

歐洲議會將核電及天然氣列為「綠色能源」後,投資者注資這些項目時,便能享有與可再生能源同等的優惠,使大量資金流入這些實際上破壞環境的發電模式,而流入安全且潔淨能源範疇的資金,便會相應減少。例如本來用作增加風能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改造節能家居與建築物等領域的資金,都可能被轉移,長遠對潔淨能源的發展及紓緩氣候變化而言,有極大負面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逼在眉睫,威脅全人類的性命安全,各地包括香港政府必須為紓緩氣候變化開出「特急快車」,包括大幅減少碳排放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歐洲議會亦必須剎停定義天然氣及核電為綠色能源的「倒頭車」,著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紓緩氣候危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