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經常閱讀,最明顯的好處是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最近一項針對休閒閱讀的研究,從學齡前兒童到大學生身上證實了此說法,且發現閱讀帶來的更多優勢。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似乎毋庸置疑,但研究還顯示了令人意外的結果:人們閱讀甚麼更為關鍵。
為個人興趣看小說,最能改善語文能力?
行為學家 Marina Rain 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 Raymond A. Mar,研究當地近 1,000 名參與者,包括學齡前和幼兒園兒童、1 至 12 年級兒童,以及大專院校生,旨在找出他們在休閒閱讀時選取的不同文體 —— 敘事小說和說明性質的非小說類,兩者跟語文能力之間的關聯。研究根據參與者自行報告的個人閱讀習慣,分別以 4 項客觀測試評估其語言能力。
研究在衡量其中 3 項語文能力時採用的題目,出自美國大學委員會舉辦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換句話說,評核結果也可被視為當地大學收錄資格的指標。結果發現,閱讀小說對提升同義詞運用、類比、完成句子和閱讀理解 4 項語文能力具顯著關聯;閱讀非小說讀物則無助於在以上測試爭取較佳表現,或只顯示輕微影響。
Raymond A. Mar 後來與協和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教育學教授 Sandra Martin-Chang,分別領導實驗室團隊進行一項後續研究,調查 200 位受訪者從事休閒閱讀的各種動機。他們發現,聲稱為個人樂趣而閱讀的受訪者,具備更佳的語文能力,當中與他們閱讀的小說數量呈正面關聯;喜歡閱讀非小說類的受訪者,則未表現出較佳的語文能力;又例如為追求個人成長與學習等其他動機,而閱讀非小說類的受訪者,往往與其語文能力無關甚或表現較差。
過往人們以為只要多閱讀,無論閱讀甚麼,多少有助改善語文能力。研究卻清楚顯示只有閱讀故事 —— 而非散文,與較佳的語文能力有關。研究人員未能解釋箇中原因,於是假設這可能是由於小說比非小說更常使用 SAT 中出現的單詞。他們統計大量文集、共 6.8 億字,比較兩者差異,卻發現 SAT 使用的單詞在小說中更少見,或兩者只存在微不足道的差異。
這表示閱讀小說之所以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涉及其他因素。或許是故事引起的情緒反應,有助人們記憶新的單詞,又或是故事中的趣味令人更專注於文本內容,這些均有待進一步研究,揭示閱讀小說和非小說之間各種微妙差異。
重新培養閱讀能力,日後做人更成功?
無論如何,研究對日後制訂培養語文能力的教育內容和政策深具意義。過去大量研究表明,閱讀有所謂「富人愈富」效應,即人們閱讀愈多,閱讀能力愈強,閱讀起來也更容易和更有樂趣,因而繼續閱讀更多。特別是休閒閱讀時,這樣的良性循環對改善語文能力帶來更顯著的效用,而且在學前班到大學生身上也得到證實。
例如,對於學生改善口語成績方面,上述良性循環會隨學歷程度提升:學前班和幼兒園是 12%,小學是 13%,中學是 19%,高中為 30%,大專院校則是 34%。經常閱讀的學生,學業成績也較優異;有趣的是,即使是閱讀能力較差的讀者,也能受益於休閒閱讀所帶來的好處,因此研究鼓勵正規學校向非傳統教育的學生提供校外閱讀書籍,有助他們發展語文能力。
提升語文能力還帶來其他重要優勢,包括改善教育水平及獲取工作上的成功。一項針對超過 11,000 人的研究發現,7 歲時閱讀能力更強的孩子,35 年後於社會經濟地位上更成功。即使考量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智力和學術動機等因素,研究結果依然成立。
然而,目前全球不少地方的教育政策,也出現側重科學,輕視人文學科的趨勢。鑑於語言能力為求學和職業生涯所帶來的好處,及早審視現行教育方針與政策,重新培養孩子對閱讀故事的興趣,將是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