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撰文警告,全球數十年相對穩定的地緣政治、健全的經濟政策、新興市場貿易的穩步擴張,如今正全數失效,世界正由「大穩健時代」(Great Moderation)逐步落入「大滯脹時代」(Great Stagflation)。這究竟意味著甚麼?
1970 年代全球經歷長期高通脹及嚴重衰退後,80 年代初邁向大穩健時代,以發達國家的低通脹為特徵,經濟增長相對穩定、衰退時間較短、債息長期低企,風險資產價格急劇上升,如美股及全球股市。魯比尼認為,相對於需求方面的政策,冷戰結束帶來的連鎖正面供給衝擊,發揮的影響力更大。
在後冷戰時代,中國、俄羅斯及其他新興市場融入世界經濟,為市場提供低成本商品、服務及能源;來自前共產國家的大規模移民,降低發達地區工資水平;科技創新同樣降低製造及服務成本;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相對穩定,不用太擔心投資安全,生產線可轉移到成本最低的國家。
當年魯比尼準確預測的 2008 年金融海嘯,與前年爆發的全球疫情,卻先後加快大穩健時代落幕。在需求衝擊下,通脹起初仍然保持低水平,寬鬆貨幣政策、財政和信貸政策亦阻止了通縮,但過去一年間,在需求和供應的複合不利因素下,急劇通脹終於出現。
地緣衝突加劇貿易成本
近年各地都湧現反全球化的本土政治,不滿財富分配不均,不論基於左右翼,同樣推行保護主義以限制貿易及資金流動;國內外的政治緊張情勢,正推使製造業回歸本土;各國愈加排拒外來移民,為工資帶來上行壓力;國家安全及戰略考慮,進一步限制技術、數據及資訊流通;發達及新興經濟體的人口老化,同樣加劇滯脹問題。
地緣政治因素自然也撇不開,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以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同樣擾亂能源、食品、肥料、工業金屬及其他商品貿易;西方世界加速與中國脫勾,波及商品、服務、資金、勞動力、技術、數據和資訊各大範疇;核談判無望下,伊朗勢將跨越核門檻,以色列或美國任何軍事反制行動,都必然衝擊油價。
當美元被用於維護國家安全及戰略利益,不免會削弱其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近年頻頻頒佈的經濟制裁措施,為全球金融及貿易體系不斷設限,大幅提升貿易成本;極端天氣威脅各地農業收成,難免間接推高糧食價格;疫情沒有可見的盡頭,將持續成為保護主義政策的說辭。
長期債券與全球股市遭殃
如今全球私人及公共債務高築,加上社會保障及醫療計劃欠缺財政支持,同樣加劇私人及公共部門的金融風險,以致央行跌入「債務陷阱」—— 任何恢復正常貨幣政策的嘗試,必將導致負債激增,引發大規模破產、連鎖金融危機,最後波及實體經濟運作。這意味著當前非常規的財政及信貸、寬鬆貨幣政策,未來將可能成為新常態。
種種跡象正在預告,1970 年代的全球經濟困局即將重現,持續而反覆的負面供給衝擊,加上長期財政及信貸、寬鬆貨幣政策,將會形成大滯脹時代,高負債率又為滯脹債務危機創造條件。傳統資產組合的兩大組成部分,不論是長期債券、美股及全球股市,同樣可能蒙受巨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