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原來曾住在熱帶地區?

A+A-
彼德曼島上的阿德利企鵝。 圖片來源:JordiStock/Shutterstock

地球上甚少動物演化成企鵝般,能於冰冷的極地環境生存 —— 像皇帝企鵝擁有多層保溫羽毛、使血液保溫而交錯分佈的動、靜脈血管,還有可抵禦近攝氏零下 26 度低溫的腹部脂肪。誰又會想到,最近科學家重構企鵝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歷程,才揭曉其祖先竟是來自熱帶地區,還見證了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

美國布魯斯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 Daniel Ksepka 說,超過 4 分之 3 的企鵝種類至今已經滅絕,除非追查化石記錄,否則只能得悉企鵝演化史的一部分。根據赤道一帶出土的史前企鵝化石 —— 當時赤道的氣溫比現時高出 5 度,因而推斷牠們是在無冰環境中進行演化,許多更於南極大陸冰川形成前已出現。

為確定企鵝如何從熱帶水域過渡到極地海洋,Ksepka 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現存所有企鵝的基因組,包括平均只有約 30 厘米高的藍企鵝、瀕臨絕種的黃眼企鵝和眼睛上方長有一簇黃色長羽毛的跳岩企鵝。然而,現代企鵝的遺傳學只能追溯至數百萬年前,無法反映其更早的祖先,於 6,000 萬年間的大部分演化歷程。

研究員遂將現代企鵝的基因組,與古代企鵝的化石進行比較,其中有於秘魯附近熱帶水域出沒、並以矛狀的喙來捕魚的;有些可生長至 7 呎高(約 2.1 米);有些甚至長有鏽紅色羽毛。研究結果刊登於「自然通訊」,表明其中一些基因有助企鵝吸收鯨脂;有些則促使其本來乾癟的翅膀演變成流線型鰭狀肢;有些甚至增強了企鵝的免疫系統,或有助於深潛時耐受低氧環境。

古生物學家 Rodolfo Salas 展示巨型企鵝化石的喙。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位於秘魯首都利馬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 Rodolfo Salas 檢驗了一隻生活於 3,600 萬年前,約 1.5 米高、重 130 磅巨型企鵝的頭蓋骨化石,發現其基因有助於冰冷深海中增強視力。大多數鳥類的眼睛,均含有 4 種用以識別顏色的視錐細胞,但其中一種在企鵝中並不活躍,阻礙牠們分辨綠色和紅色,卻有助牠們適應海洋的藍色環境。

研究亦揭示了某些基因的缺失,令團隊感到困惑。例如現代企鵝會以磷蝦為食,但其祖先卻缺乏有助分解甲殼類動物的基因,或表明了古代企鵝會捕食較大型獵物,如魚和魷魚。Ksepka 說,其保留了只能感受鹹味和酸味的味覺,正適合吃魚,也可能是牠們喜歡吃沙甸魚的原因。

遺傳分析表明,企鵝的演化速度通常較其他鳥類慢,換言之,數百萬年來,企鵝豐滿而流線型的身體是最合適的演化結果。而在所有企鵝中,於南極寒冬繁殖的帝皇企鵝演化速度最快,由此推斷較冷的溫度或以某種方式促進企鵝演化。

智利天主教大學的生態學家 Juliana Vianna 最近也領導了類似研究,她表示上述推測,與全球降溫期間企鵝向南遷移的進程一致。「牠們的演化史,與氣候變化和冰川作用密切相關。」

了解企鵝過去的變化,或許為這些能抵禦寒冷天氣的物種,要如何應對未來更熱的氣候提供了線索。紐西蘭梅西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參與是次研究的 Daniel Thomas 指:「氣溫暖化將影響企鵝的生物地理範圍、其賴以為生而捕食的物種,以及其天敵。」